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执笔见春秋)_第251章:朱英的汉文化输出策略(1 / 2)_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251章:朱英的汉文化输出策略(1 / 2)

“大孙的意思是,将这些人,都往大明之外迁移过去?”

        朱元璋沉吟问道。

        朱英点头回道:“自是如此。”

        “不管是安南,亦或是高丽,甚至是未来的倭国,这些地方的土人,都需要去教化。”

        “不管是江南地区,亦或是犯罪违法的读书人,孙儿觉得都应该给他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且往后藩王去大明之外就藩,身边也需要文人和商人的辅助,让他们好生去打理藩国,在孙儿看来也算是他们没有白读圣贤书了。”

        “对于我大明的名声,也是个不错的宣传。”

        流放之刑,自古有之,朱元璋从大孙这里听到的,是加大流放的人口。

        心下琢磨一番后,朱元璋还是感觉不错。

        首先就是距离问题,不同于之前迁移,还能装成流民跑回去,这出了大明疆域,可就没那么容易回来了。

        随便都是上千里的路程,不是说靠着沿路乞讨就能回归的。

        “名声啥的,咱也不在乎,不过大孙的这个法子,倒是给了许多人一条活路,也罢,就依大孙的,除了些罪大恶极者,便统统改为流放吧。”

        对于大孙的这个提议,朱元璋没有太大的感觉,直接就应了下来。

        唯有朱英知道,当这么一个就膳时定下的决策,将会对往后的大明,乃至于整个世界,要形成多么大的影响。

        这可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输出,最主要的,便就是以读书人为主这些人,将会在大明之外发挥出很难估计的影响。

        对于朱英心中的文化输出路线,是一个重要的伏笔。

        建立治安署,治安厅,治安司的政策,分走了知县,知州,知府手中最为重要的武装权。

        朝廷上,面对朱元璋下达的谕旨,没有任何人敢违抗。

        但暗地里,很多官员,  

  文人,对此心有抵制。

        苏州城。

        这里曾经可谓是大明最为繁荣的地方,但现在,却显得有些衰败了。

        经历过‘洪武驱散’后,苏州城内很多大族,直接整族都被迁移出去。

        便是苏州最繁华的阊门,现在比之以往,也显得冷清了许多。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比大明其他地区来说,苏州依旧繁华。

        苏州知府衙内。

        知府杨幼文,同知宋信,通判徐震三人,共聚一堂。

        大伙都是去年,洪武二十四年左右上任,也算是同期。

        其中杨幼文,是从京师工部司务调任过来。

        之前是从九品,到现在的正四品,杨幼文可算是一步登天了。

        这也是因为苏州的特殊。

        之所以能够出现这样的情况,只是因为苏州知府这个职位,过来就任的,基本上十个有八个都死了,剩下两个,一个流放,一个降职。

        在此前二十年间,苏州知府,已经换了二十八人。

        相对来说就是大明刚开国那会换得多一点,例如洪武四年,仅仅一年的时间内,就有四人被相继换下。

        要知道,这可是得加上路上赶路的时间。

        也就是说,这四任知府,平均每个人,包括算入走马上任在内,平均每人也就干了三月。

        四人中,三人赐死,一人降为知县。

        所以才会出现杨幼文这样的情况。

        杨幼文前一任的知府王观,倒是从十九年干到了二十四年,足足干了五年。

        这和王观的出身有关系,毕竟是科举的举人。

        现在多数的官职,还是以举荐的形式,相对来说和通过科举的官员,朱元璋要重视很多。

        不过可能也是遭到了当地大户的腐蚀,下场也没好到哪里去。

        从去年干到今年,现在的杨幼文早就心惊胆战了,梦里时常惊醒,突然有锦衣卫降临,将其逮赴京师。

        “杨大人,你说朝廷这个命令是啥意思,要在咱们苏州城里开一个治安厅,这不是相当于分了大人您的兵权嘛。”

        “这些个人,据说还都是从军里出来的,往后咱们苏州城,一州七县,缉捕之权皆由其掌控了。”

        同知宋信有些阴阳怪气的说道。

        作为同知,他分掌地方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军籍、抚绥民夷等事务。

        现在治安厅一过来,捕盗分了出去,倒也不是什么大事。

        关键是连着麾下大部分衙役,也都被直接分走了。

        这底下没人,这年头办事哪有什么好办的,这也就意味着,大多数的事务,他作为同知,必须要跟其协商着来。

        这其实还是算不得大事。

        最大事在于,治安厅的指挥使,属于从四品,仅比知府小半品不说,还不属于知府管辖。

        其上官,是对应布政司的治安司。

        也就是说,现在的情况是,苏州府不再是知府一家独大,武装力量被彻底分走。

        知府再也没有了抓人的权力,想要抓谁,必须通过治安厅,且抓与不抓,也不是知府说了算,是治安厅的指挥使说了算。

        这些,就是朝廷下达文书上,关于治安厅职权的内容。

        杨幼文看了一眼宋信,他很清楚,和自己不同,宋信是举荐过来的,而且暗地里跟苏州的一些大户,有些不清不楚的关系。

        今天的这次三人碰头,也是宋信提出来,并且发起的。

        这话一出,杨幼文就明白,这是要挑拨自己和新出来的治安厅作对。

        “依照宋同知的意思,咱们应该是怎么办呢,这可是陛下的谕旨确定的,若是抵抗,往后可没好日子过。”

        “哦,可能连日子都没得过,宋同知这般是否要跟陛下对着干呢。”

        杨幼文没有说话,在另一边的通判徐震,毫不忌讳的直接说道。

        很显然,徐震是跟杨幼文的,不然单凭杨幼文一人,还真不能跟苏州的这些大户对着干。

        毕竟,就是衙门的那些衙役,基本上都是苏州本地人,有些政令下去,下面的人会不会照着做,可就不知道。

        且由于苏州知府换得太快,很少有知府能够扶持起相应的对抗势力,还没来得及有所动作,就已经被拉下马了。

        宋信听到这话,立刻说道:“陛下的意思,我等自然是不敢违背的,不过那些丘八,一个个大字不识,懂什么缉捕抓盗。”

        “照我看来,即便是治安厅,也得依托着知府大人,才能把事情办得圆满,不然咱们苏州的老百姓,可不见得会搭理他们。”

        “知府大人觉得下官这话,是不是这个理呢。”

        宋信有着苏州大户撑腰,说话极为硬气,对于杨幼文还有徐震,并没有太过于忌惮。

        虽说目前这屋子里,是二对一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