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晓(绯红之月)_第626章 竞选(六)(2 / 2)_文明破晓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626章 竞选(六)(2 / 2)

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 3334 字 7个月前

    吴有平看到李成钢这反应,笑道:“我已经不行了,办公室坐的太多,割麦子还伤了手。”

    李成钢倒是不意外吴有平下地收割。在东北的时候大家都干过这些农活,偶尔干一点还挺爽的。心中怀念,李成钢问道:“现在收割和咱们那时候可不一样了。”

    吴有平忍不住点头。以前钢铁产量低,金属农具都十分金贵。每次收割,都是早上领农具,中间如果镰刀钝了,还得到专门的管理员那里换镰刀。现在钢铁产量上去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麦客们每一个人平均携带了10把高碳钢的镰刀,全都磨好,在田边放了一排。只要觉得手里的镰刀不够快,立刻回去换一把。

    磨刀已经用上了电动砂轮机,就在地头嚓嚓的打磨,转眼就打磨出几乎吹毛立刃的锋利刀口。吴有平的手就是不小心被划了个大口子。

    回想着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吴有平叹道:“没想到麦客们竟然解决了关于农具管理的一个小环节,还是劳动人民有智慧。”

    “怎么讲?”李成钢十分有兴趣。

    在麦客们收麦的时候,镰刀经常丢失,惹出了非常多的事情。现在麦客们已经不再自己专门雇人保管镰刀。收割前,麦客给了村里多少把镰刀,村里就给麦客们相应的钱。由村里人组织保管。收割完之后,村里还给麦客多少镰刀,麦客就退给村里多少钱。

    听了吴有平的介绍,李成钢赞道:“这个办法好。”

    吴有平点点头。麦客们大多数外地人,他们当然怕被欺负,所以对一些事情的反应特别激烈。为了那点农具搭上一条命,肯定不值。但是从心理上也能理解麦客们的反应。

    当所有的风险都用经济解决,麦客们是来挣钱的,不是来怄气的。只要经济没有受损失,他们很容易就选择避免冲突。

    李成钢觉得吴有平这话好像在暗示什么,却没办法立刻想明白吴有平的具体想法。但这句话本身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一个普通的处级干部都应该能理解这个道理。不过处级干部能否真的能活学活用就不好确定,毕竟每一个人看到的利益都不同。在某些时候,中央政府看到的利益与普通民众看到的利益大相径庭。

    本不想深究,但是李成钢没忍住,问道:“总理,能不能说的更明白些?”

    吴有平有些感叹,“我们要在基础建设上投入更多,才能给民众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

    这下李成钢完全明白了。现在政府正在为麦客的生产服务,提供了很多组织上的帮助。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信息传递才能实现。当下信息传递的成本还是太高,让很多想法无法实现。即便如此,国家提出的解决办法,以及最近几年大修公路,以及内燃机车的普及,也让麦客们能够乘坐客车出行,而不是如以往那样靠两条路走路。仅仅是这样程度的变化,就是巨量资金投入的结果。

    至于增产所需要的水利、化肥等投入更是巨大。正是这样巨大的投入,才能提供给麦客们收割的粮食。

    就在李成钢心中感慨之时,就听吴有平问道:“闲话说到这里,咱们开始工作。”

    李成钢赶紧整理心情,说道:“民政部已经给了我们要进口的粮食数量。商务部已经根据民政部的数字,制定了从英、法、美三国进口的粮食计划,请总理过目。”

    吴有平没立刻打开文件。即便是中国粮食增产到现在的程度,中国人民也只是饿不死,距离吃饱还有相当的距离。为了解决国内的粮食缺口问题,中国已经从苏联进口粮食。

    苏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吴有平认为苏联自然会优先考虑国民的粮食供应。而且苏联的产粮区在东欧,如果想廉价运输的话,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走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通过土耳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在敖德萨装上粮食回到国内。

    这样的一条最佳运输线就需要中国有强大的运力,现阶段中国的造船工业刚开始发力,虽然进步神速,但是积累还是不足。

    除了苏联之外,世界上粮食便宜的是英国和美国。美国就不用说了,大平原适合大规模种植,所以美国的粮食产量巨大。而且现在美国农产品价格极低,美国农民甚至没有收割的欲望。据说美国国内内需不足,还出现了奶农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倒奶事件。根据中国情报收集体系得到的消息,这是各个农场主为了抢夺市场,倾倒了竞争对手家的牛奶……

    不管怎么说,从美国进口粮食的价格非常低。加上航运成本,也比苏联的便宜。唯一问题只是要防止美国粮食内的各种有害生物。

    另一个对中国非常划算的进口商是英国。英国本土的粮食价格并不便宜,英国人拿到的粮食是从印度征收来的。英国和其他殖民国家一样,在殖民地不干人事。英国根本不在乎印度人民的死活,每年就是不断征粮,拿到国际市场上廉价销售。所以英国手里的粮食价格低,距离中国很近,很划算。

    至于法国,中国反倒是从法国本土购买粮食和肉类制品。原因很简单,不是法国在殖民地就会干人事,所以剥削不够沉重。而是法国政府为了给本国人民提供高收入,所以用法国本土的市场价格从法国农民手里购买粮食,卖给中国。这样就提高了法国本土农民的收入。

    现在法国政府再也不是走马灯一样的更换,不管是法国政府还是法国人民,都很珍惜现在的稳定政治局面,再也不想面对之前几十年的那种疯狂更换。所以法国政府就花了大钱给法国人民提高收入。哪怕明知道法国粮食运到中国,毫无市场竞争力可言。但是法国政府还是坚定的干了。

    中国也不算吃亏。法国政府作为回报,在法国本土以及殖民地都放开了不少中国商品的准入。

    当然这不等于说法国在殖民地就干人事。法国和英国一样,在殖民地还是不干人事。一方面法国高价向中国出口粮食,同时法国从殖民地剥削来的粮食大量运到法国本土,向城市低收入阶层提供廉价食物供应。

    英国剥夺印度的粮食,每年得饿死至少30万印度人,灾年的话饿死百万印度人也不稀奇。法国的殖民地每年因为法国的政策被饿死几万总是有的。加上每年法国屠杀的殖民地人民,每年也得弄死15万靠上的殖民地人民。

    所以吴有平对这个计划很是抵触,如果可以的话,吴有平并不想研究这些计划。不过作为总理,吴有平最终还是打开了计划书,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