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晓(绯红之月)_第663章 友邦惊诧论(六)(2 / 2)_文明破晓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663章 友邦惊诧论(六)(2 / 2)

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 3333 字 7个月前

    见里宾特洛甫好像有点受到伤害的模样,何锐收起笑意,“道不同不相为谋,中国期待的世界新秩序与德国完全不同,所以中德不可能进行战略层面的合作。”

    “中国现在的合作对象就能够帮助主席先生实现您的实际新秩序么?难道您认为苏联与法国对中国有真正的好感么?我认为这两个国家只是在利用中国。”

    “合作本就是互相利用对方的资源来完成本国的经济发展,所以两国之间从合作刚开始,就会出现矛盾。里宾特洛甫先生,矛盾并不是敌对,而是对现实情况的描述。矛盾的激烈程度,是矛盾双方选择的解决手段来决定的。中国不认同德国解决矛盾的方法,这就是核心原因。”何锐用尽自己的耐心,试图让里宾特洛甫去理解这些内容。

    不过这也是何锐最后的耐心了,见里宾特洛甫陷入思索,而不是立刻给出回答。何锐说道:“今天就谈到这里吧,我认为我已经说的非常清楚了。”

    里宾特洛甫虽然很想继续尝试说服何锐,但是他也感觉到双方的分歧好像无法弥合,只能作罢。

    看着秘书送走了里宾特洛甫,何锐心情轻松了不少。当下的世界与21世纪有很大差别,由于全球化市场没有建立,各个工业国都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工业体系。何锐拿起报告继续看起来,年底的经济报告是对今年经济的总结,从数据上看,到了1933年年底,中国通过购买技术设备,以及引进外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已经初步完成了自己的全产业门类。

    有全产业门类只是一个开始,之所以何锐认为中国要到1939年才拥有赢得胜利的实力,是因为中国的经济还没能承受一场世界规模的大战。譬如,蔡司公司已经申请在中国投资建厂,在此之前,法国的光学仪器公司已经在中国投资建厂。而中国也通过引进光学仪器的技术,建立了自己的光学仪器厂。

    如果只是生产军事装备以及军工企业需要部件,这些光学仪器厂的产量算是勉强够用,技术也是马马虎虎。从中国整体产业链的需求来判断,这些光学仪器厂的产能以及技术水平就很糟糕。

    譬如,中国从美国引进的溅射式镀膜技术,是一种原型设计。中国花费了很大的力量才吃透了,并且建立其自己的溅射式镀膜产业。但是这些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在不少设备所需的专用设备上要使用到光学镜头,有了溅射式镀膜技术后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未必令人满意,其原因在于光学镜头并不符合中国的需求。

    由于中国在建设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其技术方向和工艺参数与欧洲的不同,很大一部分技术领域一片空白,欧洲不仅不具备这样的技术,甚至连这方面的研究都没有。这就形成了一个现实中的悖论,如果中国希望利用欧洲企业的技术解决问题,就存在技术外泄的风险。如果中国靠自己搞定了这些技术,只是给欧洲技术参数,要欧洲企业按照这些技术参数标准生产产品,那么中国企业自己就能搞定,何需向欧洲企业下订单!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中国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技术发展,技术安全的挑战,甚至是对中国要建立的全球化秩序的挑战。如果中国只是垄断了世界上的所有技术,粗暴的将其他国家推到一边去,利用中国的先发优势维持中国的绝对领先地位,这种态度是不可能建成中国领导的全球化新秩序。

    但是现实中的压力也始终存在,如果中国过早的让技术外流,就会出现竞争失败的可能性。而中国竞争的失败,在何锐的同志们看来,就意味着中国的失败。

    到底怎么才能说服同志们,这才是何锐面对的最大的问题。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工业国,再不是何锐一个人下道命令,整个国家经济就能通过简单的执行命令达成目的的时代。非得有出色的领导们去负责各个领域,各个领域共同进步才能让中国最高效的发展。而人类社会都期待这样良好的合作,但最缺乏的无疑就是这样的良好合作。

    当何锐在这些事情上烦恼的同时,里宾特洛甫也失望的乘坐上了中国到欧洲的航班,返回德国。现在中国的航班是快速往来中国与欧洲的最快速交通工具,能够持续飞行6000公里的飞机使得人们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跨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超长距离,让交流变得更加简单轻松。

    里宾特洛甫刚回到德国,就想向希特勒汇报,却得知现在希特勒正在与沙赫特交谈,时间安排需要往后排。里宾特洛甫感觉很是不解,难道中德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在希特勒眼中已经不重要了么?

    这么想就有点小看希特勒了,因为希特勒此时正在与沙赫特讨论苏德经济合作的领域,这对于德国来说是更加迫在眉睫的大事。

    “元首,艾伯特总统说过,如果他们(这里指英法)拿走了我们的所有武器,大战一旦又一次爆发,那我们可怜的孩子就只有拿起棍棒来和他们博斗了。”沙赫特讲述着他老上司说过的话。

    希特勒神色严肃的听着,只是听到艾伯特的名字,希特勒心中就一阵不快。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总统艾伯特一向被认为是软弱、向英法妥协的代表,名声很差。不过连艾伯特都认为决不能接受凡尔赛条约,希特勒倒也不奇怪。

    沙赫特继续介绍了苏德合作的经历,德国魏玛政府见到英法是不可能允许德国继续发展军事工业,从1921年开始,苏德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经济、贸易及军事协议,德国向苏联提供资金、技术、人员和设备等秘密援助,作为回报,苏联允许德国在其境内建立军事工业基地和训练基地。其中标志性的事件莫过于1922年《拉巴洛条约》的签定。

    基于条约,1922年德国向苏联提供了7500万金马克的低息贷款来购买德国的工业设备,3年后又追加了高达3亿金马克的低息贷款。在此基础上,苏联兴建了第一个现代化的年产3万吨的电解铝工厂;扎波罗热大型钢铁厂也是在德国专家和贷款的基础上才得以成形。虽然苏联现在的超级工程,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主体部分由美国人指导完成,但是核心部分却是用了德国西门子的发电机,其配套输变电装置也是西门子公司提供。

    1926年,德国总理施特雷泽曼与苏联签署了《柏林条约》,重申并加强了1922年魏玛共和国与苏联签署的《拉巴洛条约》。这项条约允许德国在苏联利佩茨克秘密开设的战斗机飞行员培训学校,德国空军得到了偷偷发展。不过,苏联人也利用这个学校培训了1万多名飞行员。

    不仅如此,德国为了避开《凡尔赛和约》的军事约束,还在苏联开设了喀山坦克学校和特宾卡毒气实验场,使得德国军事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苏联红军也利用德国人的先进理念和设施、装备,大力发展了自己的装甲部队。

    1922年到1927年,德国向苏联输出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专家。1931年,德国在苏联技术人员数量达到巅峰,超过一万人,比美国的工程师与技术专家还多。

    沙赫特当然知道纳粹党对苏联的看法,他先讲述这些的目的就是希望希特勒能够不受纳粹党狭隘的意志形态的影响,能够基于现实做出明确的选择。当介绍完这些后,沙赫特停下来,等着希特勒对苏德合作做出评价。

    希特勒注意到了沙赫特的想法,他平静的问道:“沙赫特先生认为接下来合作领域在哪里?”

    见希特勒并没有反对的意思,沙赫特当即答道:“根据我们对苏联市场上的调查,现在苏联最不缺乏的就是民用消费品的供应。”

    希特勒听到这里,眉毛不自觉的微微上挑,沙赫特的描述的确出人意料。民用消费品的供应可不是小事情,小到布匹、瓶瓶罐罐,大到自行车、收音机等生活消费品,每一项都需要相当的投入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希特勒政府是尝试通过定量供应的方式来解决德国的民用品供应。却没想到苏联竟然先解决了这面的问题。希特勒等着沙赫特做出解释,落后的俄国是怎么解决了先进的德国都十分为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