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破晓(绯红之月)_第675章 明确的未来(二)(2 / 2)_文明破晓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675章 明确的未来(二)(2 / 2)

文明破晓 绯红之月 3308 字 7个月前

    这些德国纳粹党的新技术中坚阶层使用了法国以及英国报纸上的文章内容,那些文章引用了中国的经济数据,中国的何锐政府每年的固定投资比例甚至达到了每年国家税收的40%。在很多领域,何锐政府靠发行规模庞大的国债筹措资金,进行投入。虽然中德两国的领土、人口、外部环境不同,纳粹党新的技术阶层普遍认为,德国的技术含量比中国高,德国的国土虽然比中国小,但是这也意味着纳粹党并不需要中国那么巨大的投资规模。其资金的利用率比中国高。

    这批新技术中坚们甚至使用了何锐提出的概念。何锐认为,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承载着工业社会创造出来的新财富。基于这样的理念,纳粹新技术中坚层认为,德国的工业水平比中国高,人均能够承受的投资规模也远超中国。只要德国重建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就可以保卫占德国总人口70%以上的德国人民的财富不被外国掠夺,进而确保德国的富裕。

    沙赫特很讨厌这样的论调,因为这批人的看法其实是基于“我只要手里有枪,就可以把债主打跑”的极端思路。按照这个思路执行下去,就不会是德国反侵略,而是德国主动去侵略。沙赫特坚定反对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掠夺,但是沙赫特真的不想主动发动侵略。

    思考起这样的问题,外面排山倒海般的欢呼竟然影响不到沙赫特的思路。甚至在思维最活跃的那一小段时间里,沙赫特对外界的动静竟然充耳不闻。

    直到希特勒走下讲台,走到沙赫特身边说道:“走吧,沙赫特博士。”沙赫特才从思路中清醒过来。

    两人上了第一辆车,军乐队随即演奏起进行曲。彩纸,彩带被抛向空中,飘飘洒洒的降落下来。在热烈的的气氛中,希特勒的车缓缓启动,率领着一众车辆驶上平坦的高速公路。

    德国工程师们现在都有了工作,在他们的努力下,高速公路的质量极高,汽车行驶在上面没什么颠簸。随着入口处的欢呼声越来越远,希特勒才笑道:“呵呵,沙赫特先生,德国很快就有能力发动一场战争了。”

    希特勒从来不掩饰自己使用军事力量的决心,他说这种话的时候也不会掩饰。沙赫特虽然受到些冲击,却不至于影响了心情。

    “元首,现在已经到了该缩减债务规模的阶段。我在最新的年度经济总结报告中列出了这方面的数据,已经有超过30万名技术女工重回工厂,未来技术岗位数量还在继续增加。与国内产能对比,德国已经竭尽全力开发外部市场,短期内可以开发的所有市场都已经饱和,现在缩减债务规模,可以为偿还债务做准备。”

    希特勒看过沙赫特提交的报告。按照沙赫特的经济理论,的确应该如此。但现在德国的经济规模依旧没能达到希特勒希望的规模。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德国必须拥有击败法国的实力,才能算是达成目标。原本希特勒也认为,按照沙赫特的经济计划,加上德国远超法国的军事传统,有可能在第一个4年计划完成的时候,达成这个目标。

    可沙赫特在某种程度上让希特勒失望了,希特勒平静的答道:“沙赫特博士,我认为德国的发展并没有能充分发挥出德国人民应有的力量。”

    沙赫特感觉从车窗缝隙中吹进来的冬日寒风格外的冷。从33年初到现在的35年12月,大概过去了3年。在过去三年中,沙赫特竭尽全力,堵上了自己的政治信用,为德国谈成了非常多的商业合同。在这三年中,沙赫特也亲眼看到了纳粹德国的高速发展。由于纳粹党有其他德国政党不具备的基层组织力,德国人民完成了难以想象的经济奇迹。而希特勒指责沙赫特的话,却透露出不满。按照德国魏玛时代的传统,沙赫特听到这话后,就该考虑辞职。或者乖乖的听从希特勒往后的所有命令。

    想到自己的努力,沙赫特还不想放弃,他答道:“元首,投资规模已经到了极限。继续这么投资下去,就是单纯的支出,不再会有收益。国有化并不会起到想象中的结果,因为国有化并不会凭空产生利润。真正的利润是通过产业升级,生产效率提高而产生。只是增加订单,与利润提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此时,希特勒的汽车行驶到了第一个下高速的路口。车辆转弯,驶下了高速公路。也让希特勒有机会停下这次谈话。这并非希特勒第一次上高速公路,也就没必要非得从头开到尾。很快,汽车就上了返回柏林的道路,这些老旧道路比较颠簸,尤其是修建高速公路的物资得靠这些老道路来运输,在各种重压下,路面损坏严重。此时还没来得及修补。这些颠簸让交谈更加顺理成章的停顿下来。

    等汽车回到了比较平坦的道路上,希特勒也继续谈起了经济问题。但希特勒这次并没有再批评沙赫特不够努力,而是专心的听起沙赫特对即将结束的第一个四年计划的看法。

    最近的美国国务卿赫尔公开说,“沙赫特完全不值得信赖!”因为沙赫特搞了一个小把戏,就是用德国的工业品作为偿债手段,向美国和英国“还债”。由于美国非常想收回借给德国的钱,就接受了这个方案。

    沙赫特则通过“还债”,在美国获得了贷款的额度。便借了美元购买美国的技术,以及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原材料。最初美国人没能反应过来,但是搞了一年之后,美国终于回过味来。沙赫特施展的诡计很巧妙,对美国的伤害也很直接。

    美国人想收回的是美元,如果德国提供不了美元,也可以用德国的资产还债。可沙赫特这么一搞,美国人只是拿到了大量质量超过美国同类商品的德国商品。美国搞了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国内失业率依旧保持在15左右。美国政府拿到这么一大批德国商品,它也卖不到其他国家,只能在美国过内销售。这么以来,等于是德国商品抢夺了美国国内市场。

    而沙赫特利用还债后得到的美元借款额度,借走了美元,继续购买原材料和美国技术,提升了德国的技术水平与工业产能。这个看似谦卑的“还债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变成了德国在美国身上插了几根管子不停吸血。

    要是这么不停的发展下去,等德国“还清了欠美国的钱”,美国只怕失业率得到30%。所以美国国务卿赫尔才会大骂“沙赫特完全不值得信赖!”并且中断了这个还债协议。而德国正好利用美国中断还债协议,停止向美国还债。

    沙赫特不认为这是自己的成功,他对此其实很忧虑。因为德国正在急功近利的操作下,逐渐被切断了与欧美市场的关系。现在德国还能维持的,其实是传统的贸易关系。

    虽然知道自己对中国的评价很可能会引发希特勒的不满,但是沙赫特也顾不上避嫌,他坦率的讲述起这两年的尝试,“元首,我们始终没办法打开与中国的官方贸易,使得我们无法从中国市场获得足够的收益……”

    “不用再说了!”希特勒打断了沙赫特的话。何锐对德国降低外交关系,等于是表明何锐希望德国换政府。纳粹已经完全掌握了德国政权,自然不可能下台。所以两国已经没有官方的友好接触。纳粹党不是没有尝试过,譬如国人人权组织,就是纳粹党希望的一个突破口,结果中国官方把这个口子也给封死。

    那些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完全是单纯的商业活动。便是这样的企业,也是遭到了实际上的歧视性待遇。除非德国把最高技术的企业与中国合作,否则就没有空间。而希特勒哪里肯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