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霸春秋(阿乐家的小屋)_第2章会馆风云(1 / 1)_大霸春秋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2章会馆风云(1 / 1)

接下来的日子姬凿就安心的在府里养伤。他知道他不能表现的太急切,晋国是非常忌惮自己的亲族的。要不然也不会让这么多外姓氏族掌握权力。

在晋国历史上出现了两次,姬家争权夺利的事情。先是小宗曲沃篡夺大宗的曲沃克晋。然后是晋文公时期的骊姬乱所以,历代国主都打压自己的宗族,再加上那些六亲也想办法打压宗族。使得姬氏宗族势力越来越弱。

姬凿可不想他的父亲怀疑他,想夺权。但是他也没多少时间了。晋定公十五年赵简子就要对中行氏和范氏动手,到时候六卿的权利平衡会打破,那姬凿就更没有机会了。

姬凿想到了那引起争端的赵午,赵午现在是邯郸大夫和赵简子是同族之人。由于他自认为自己官阶比赵简子高,自然不服赵简子的指挥。

晋定公十五年时候,赵简子晋升为正卿。他把赵午骗到家族,把他囚禁并且杀了。这样不但激怒了晋定公,还激怒了和赵午关系密切的中行寅和范吉射。后来发兵围攻赵氏晋阳。若不是荀栎,韩不信,魏移,三家家族联合出兵,去攻灭打范氏和中行氏。然后联合担保赵家。

使得晋国的平衡被打破,晋定公再没有能力控制这些外姓家族了。

今天姬凿准备去出府,会不会这个赵午。他早就派人打听清楚了赵我的行踪,这个赵我虽然出身豪门世家但是不是嫡系?所以一直被排挤,这也是他和赵简子不和的原因。

赵午身为邯郸大夫,却生活比较俭朴,特别喜欢听会馆去和那些各国有学的学子,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一直认为他有今天的地位和家族关系不大,都是自己的努力,所以特别喜欢这些有学的寒门子弟。

凿选了一身最简朴的衣服,带上四个护卫,就出门。这还是他这段时间第一次出的府。看着街道两片简谱的房子,很像她以前在那些旅游区看到的。当然没有那些钢筋混凝土。在繁华的街道后面,还有一片一片的茅草屋。要知道,晋国可是春秋时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老百姓的日子应该算是好。这更加坚定了他要,获得权利,发展经济,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一路走来很快发现了一些不方便的地方,比如说穿行的人和马车,都是随意走的,并没有强制规定走哪边?所以很容易发生撞击和刮擦事故。

看来很多事情都要慢慢改变。很快,一行人来到了一座三层会馆的门口。这种酒楼其实就是一座酒楼,只是提供地方这些有学的学子官员们讨论时事。

早就打探清楚赵武,正在酒楼之上,虽然他是邯郸大夫,但是基本上任直都在都城新绛。所以他,说要处理的事情并不多,很多时候就在这个会馆里面。

几人不动声色的进入到会馆中,“这位公子可是来用餐的。”马上有店小二过来了。

“就在二楼找个位置。”凿公子随行人员马上回答。

“好好,楼上请。”小二也看出来了,这个公子身份不凡。

五个人上了楼以后,找了一个不靠窗的位置坐了下,显然,这些随行的护卫很有经验,他们中两个人坐在了坐在了姬凿的旁边,另外两个坐在背后的另外一桌上形成了一个保护圈。这样无论哪一方有攻击,他们都有人保护。要知道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刺杀甚至是被认为很光荣的事,所以刺杀的事情常有发生。

姬凿很快注意到,二楼的大厅有一块屏风隔了起来,刚才上来的时候,小二说那里已经有人。姬凿猜想应该就是赵午。

此时,二楼正有几名有学的学子在讨论。“真想不到吴国区区弹丸之地居然如此厉害。能够击败与建国共同称霸的楚国这一次,若不是秦国和越国出手恐怕楚国都灭亡了。”

看来他们讨论的是吴王阖闾,派孙武和伍子胥讨伐楚国的战争。虽然这场战争早就结束几年了,但是由于当时交通不方便消息传的慢,再加上吴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小国,居然能够灭亡一个称霸之国。所以很多人还是喜欢讨论。

“吴国必不会长久。他只是打了楚国一个措手不及,吴王阖闾好大喜功迟本来国小资源少早会败在其他国家手上吗?”其中一个人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但是现在吴国实力还远远在越国之上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攻打越国。我从吴国过来的吴国大夫伍子胥所练的军队十分精锐。”这个显然是吴国过来的学子。

“诸位吴国距我晋国如此之远暂时还影响不到我们谁能告诉我?我们晋国的真正最大危险是什么?”姬凿看来这些学子还是有一些有才学的,基本上把两国的命运都猜出来了。

“现在,楚国虽然没有灭亡但是发展起来还要一段时间,暂时不算危险。恐怕危险的还是西北的秦国。”很快,一个中年男子说。

“如果还要硬要说齐国也算一个。”另外一个接着说。

“我不认为我认为晋国最大的危险恐怕在内部。”这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士子。

这时候,场中的所有人都一片寂静其实大家都知道,晋国现在外族势力强大恐怕早晚会起争端。只是没有人在公开场所说而已。

“看来晋国真的不得人才呀!各国的会馆讨论时事有限?晋国这样讳莫如深的。”说出这句话的却是姬凿。

这句话果然刺激到了这些学子,他们这些人周游列国无非就是要找一个机会而已。看到姬凿身边有几个护卫?一看身份就不低。马上有人开始表现。“各位晋国最大的威胁就是那些外卿,外卿已经掌握了公家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