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写网文太难了)_第六百七十二章 论持久战(2 / 2)_神话战国之我是赵括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六百七十二章 论持久战(2 / 2)

  在他看来,赵括这几年走的太顺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再加上又年轻,很容易骄傲自满,不把秦军放在眼中。

  但秦国和几年前赵国打的匈奴不同,匈奴各部各自为战,只是短暂的团结在一起,还有黑姑、林胡这些杂七杂八的部族,被强行融合在一起,战斗意志极低,且主帅单于没有什么水平。

  赵军只要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敌人的军心很容易就会被动摇。

  但秦军不一样。

  不要说秦王稷御驾亲征对将士的激励,也不要说白起这样的定海神针,单是秦军本身的素质和意志,就不是匈奴能比的。

  这样的大军,绝不是一战能够击垮的。

  “望诸君的意思是……我们要和秦军打持久战?”赵括问道。

  “不错。”乐毅郑重的点了点头。

  这是他想到最稳妥战胜秦军的办法。

  即便白起已经尽可能的为秦军创造优势,拉长赵军的补给路线,但赵军的后勤能力依然不是秦军能比的。

  除此之外,赵国还有韩魏齐三国盟友,都在源源不断朝着前线运粮。

  只要不断耗下去,最终获胜的一定会是联军。

  秦军就算知道也没有任何办法,要么和联军一起耗下去,要么主动出击,无论哪个,都正中联军下怀。

  “寡人明白了。”赵括点了点头,“寡人来的时候,从宛城到大营似乎没有官道?”

  “禀赵王,因为附近没有大城,我韩国官道只建到宛城。”暴鸢说道。

  “既然是打持久战,不把官道建好怎么运送粮草?寡人这就写信给蔺卿,让他派人运送一批水泥过来,我们赵国出水泥,韩国出人工,把官道一直建到大营。”赵括沉声说道。

  乐毅松了一口气,只要赵括不赌一时之气,他就能一点点耗死秦军,就算白起能力再强,范雎再计谋百出都没用。

  战场上最大的阳谋就是恃强凌弱。

  “末将这就写信告诉大王。”暴鸢高兴的说道,这场仗打完之后,官道还是韩国的,怎么算都是韩国赚了。

  “大王,秦国使者又来了。”这时,侍卫又走了进来,抱拳禀报道。

  “这么快,让他进来。”赵括说道。

  很快,吕不韦从帐外走了进来,笑呵呵的行礼道:“禀赵王,大王已经答应将见面时间调整到三日后,地点放在湍水东岸,不过具体地点要由我们来定,当然,订好地点之后我们会告诉大王,大王若是有异议,可以再行商议。见面的时候,双方只能携带五名随从和一百名护卫。护卫要站在五十米之外。双方军队要在一里以外。”

  “寡人知道了。”赵括点了点头。

  “那外臣就告辞了。”吕不韦也没有多做停留,说完之后,潇洒的转身离去。

  “秦王为什么非要见大王一面?俺总觉得不是啥好事。”贲站在赵括身后,有些不悦的嚷嚷道。

  “到时候我和大王一起去,一戟将秦王戳死不就行了,就算他有什么阴谋诡计也使不出来。”炎熊大声说道。

  “或许秦王真的感觉时日不久,想要了结最后的夙愿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王将秦国从霸主的地位硬生生的拉了下来,让秦王一生的努力彻底化为齑粉。临终前,总要见见平生最大的对手。或许这也是秦王坚持要御驾亲征的原因。他知道,只要他御驾亲征,大王肯定也会来战场。”公孙龙道。

  “不过还是小心一点好。”李斯说道,他总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简单。

  “谁愿意跟寡人见秦王?”赵括问道。

  “臣想去见见秦王。”一直没有说话的荀子突然开口道。

  几年前,荀子曾经入秦,见过秦王稷一面。那一次,求贤若渴的秦王充满了对儒家的鄙夷,直接问荀子:“儒无益于人之国?”

  之后荀子虽然做出了回答,但并不能让秦王满意。

  荀子在秦国没有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离开秦国,前往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时隔多年,如今的荀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周游列国的书生,而秦王也不是当年那个虎视天下的秦王。

  “我和老师一起去。”李斯说道。

  “我要保护大王。”炎熊也嚷嚷道。

  “既然如此,那就荀子、炎熊、李斯、贲,再加上信陵君吧。”赵括环顾一圈,决定把最后一个名额给魏无忌。

  之后就算有人想去,也可以以护卫的身份。

  不过很显然,不是谁都对秦王稷这个老头感兴趣的。

  特别是对于乐毅、暴鸢来说,谁还不是个老头,有啥好稀罕的。

  秦军大营,营帐内除了秦王稷和范雎之外,没有一个人,连侍卫都没有。

  范雎跪在地上,脸色极为难看,低声说道:“大王,我军还可以用其他办法打败赵军,没必要如此。”

  “齐国已经和赵国结盟,共同出兵攻打我秦国,楚国拒绝支援,燕国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消息传来,从赵王能够领兵近二十万支援过来,燕国恐怕凶多吉少。哪里还有其他办法?”秦王稷沉声道。

  他直到前天才收到齐国和赵国结盟的消息,而后意识到事情不妙,立刻派人前往燕国探查,直到现在也没有收到消息。

  事到如今,秦国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了。

  武关后面就是关中,一旦让联军攻入关中,秦国必然元气大伤,唯一的选择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