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唐朝当首辅(我爱黑妮)_第七章李二的烦恼(1 / 1)_回到唐朝当首辅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七章李二的烦恼(1 / 1)

李二陛下最近心情非常不美丽。

贞观初年,年轻的唐帝国迎来了最险峻的时刻,突厥两次进犯中原。

自推行新政以来因为牵扯着五姓七望的巨大利益,遭到了几大家族的极力反对。

陇右多年缺盐,将士们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再加上安徽,河南等地接二连三的灾荒水患,让李二陛下每日寝食难安。

李二陛下不拘一格用人才,对人材的使用及领导达到了极高的境遇;他独具慧眼,看到了个人力量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君王如石、良臣如匠,方有美玉问世,对大臣的各项进步之言豁达地予以采纳

最近李二陛下关心的是科举考试制度的问题。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李二陛下最近正是为这投卷的事情烦恼。

虽然投卷确实能起到发现挖掘人才的作用,但是弊端也非常明显,造成的后果就是豪门贵族把持知识的大门,逐渐形成了统一的利益链。

李二陛下曾经不止一次的思考过,如果一个乡野小子,一个非常有文化,有能力的乡野小子,因为不懂人情世故,找不到投卷的大门,会不会从此与朝堂擦肩而过?那么如此,大唐每年要流失多少这样的能人志士?百姓又会损失多少清正廉明的好官?

又或者一个洁身自好,一身正气的少年投身的贵族的大染缸里,不出年,谁能保证被染成什么颜色?

这个问题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一样,将李二陛下的脑袋整得特别难受。

李二陛下有个最大的愿望,希望天下的百姓都读的起书。

推行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什么豪门贵族和寒门弟子都享受一样的教学质量。

愿望相当美好,现实实行起来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先不说去哪里找那么多先生?就是找到那么多教书先生,他们的教书质量怎么保证?

李二想到这里头就隐隐作痛。这个时候殿外的小太监低声说道“皇上,皇后娘娘来了。”

“让皇后进来吧。”

“二郎,天色这么晚了,听内侍说你还没有用晚膳,尝尝我刚刚熬的参汤,还有几块糯米糍。”

李二陛下抬头望去,一道靓丽的身影,挺着大肚子缓缓向自己走来,长孙皇后因为身孕,所以身穿宽大的大红的旗袍,在油灯的衬托下无比的容贵典雅。

不施粉黛的面颊更显的清丽动人。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现任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长孙氏13岁嫁李世民,武德末年,她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她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后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

“观音婢,太医院多次交代,你现在需要静养,朕,刚想去立政殿看你,你来的正好,朕刚好有个问题要与你探讨一下。”

李二陛下尝了口糯米滋,喝了几口参汤,刚想把自己刚才的想法,跟长孙皇后探讨一遍。

“陛下!左武威大将军八百里加急。”门外响起了内侍太监的声音。

“快,快与朕呈上来。”卢国公的性情,李二陛下可是非常了解的,没有天大的事情,程知节绝对不会使用八百里加急的。

李二陛下略显慌乱的拆开了程咬金发来的急报。

作为一名皇帝,他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哈哈哈哈,真是天佑我大唐百姓和将士啊,观音婢,朕好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

在拆急报的过程中,李二陛下假设过多种可能,比如突厥来犯,比如羌人袭击,比如将士缺盐已造成大量士兵伤亡等等……

“何事能让二郎如此开心,妾身好奇的紧。”

“观音婢,陇右大军和百姓,缺盐巴的痛苦即将过去了,朕怎么能不开心呢?都是朕的子民啊,来来来,观音婢,你好好看看这份宿国公发来的八百里加急。”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长孙皇后看完急报后也欢喜的紧。

作为后宫之主,十三岁嫁与李世民的她,早已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眼前这个男人紧紧的捆绑在一起。

“从草原而来的陶氏小子,竟然懂得制盐之术?更加令人费解的是,这小子年方二八。观音婢,我大唐有这么杰出的少年郎吗?”

不愧是能登上九五至尊宝座的人,李二陛下马上就能通过本质看问题。

“二郎,你不经常告诉臣妾,我大唐有很多能人异士,大多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吗?这个献出制盐之法的少年郎,肯定是一个大隐的弟子。妾以为依程将军的脾性,明早必有第二道急报呈上。”

“哈哈哈哈,知我者,观音婢也。”

“观音婢,你觉得怎么封赏这个十六岁的少年郎?”

“妾身觉得,对于他的功劳来说,怎么封赏都不为过。可是对于一个只有十六岁,而且暂时身份未明的少年郎来说值得二郎考虑。不过,就凭这少年郎能将制盐之法,献给我大唐,让我陇右大军和百姓,不再忍受无盐可食的痛苦。无论如何陛下都是要重赏与他的。一切可以等程将军第二份急报来了再做决定。”

长孙皇后的话让李二陛下陷入了沉思之中。

每当李二陛下深思的时候,长孙皇后总会安静的坐在一旁,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其实拥有着巨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