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海穿越唐三藏(纸笔丹青)_第442章 弥勒佛:幸亏贫僧天生笑颜;真唯识(2 / 2)_法海穿越唐三藏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442章 弥勒佛:幸亏贫僧天生笑颜;真唯识(2 / 2)

        前才说学得弥勒佛祖的佛法,这后一脚便表明当年以黄眉童子当诱饵,要钓弥勒佛祖上钩.

        险些成为“受害者”的灵吉菩萨见这等场面,心中叹服:不愧是你啊,唐三藏!

        甚至因为这一句话,他原本几番受挫的心,一时都平复了许多。

        法海本就不是圆滑之人,之所以有些时候看起来和善,那也只是在面对寻常众生时把其锋锐的棱角暂时收敛了起来。

        而在这大雄宝殿之中,法海的本性也渐渐释放了出来。

        或许是金蝉子的“叛逆”在前,先入为主之下即便是“三藏”有些桀骜不驯,也没人会觉着奇怪。

        反而还觉着“金蝉子”经过十世轮回,这脾性大有克制,如今只不过是说了几句事情,放在以往还不知道要闹出什么事儿来。

        “黄眉私自下凡,已遭报应,这是他的劫数。”弥勒佛则对着三藏说道:“至于贫僧为何要躲着你们师徒或许也正是怕麻烦,更怕成为麻烦。”

        弥勒佛也很坦荡,就跟他坦胸露乳的扮相一样。

        “此前你与接引佛祖论过了小乘教法”弥勒看着三藏问了一句,“如今可愿意同贫僧切磋一下大乘教法?”

        “请——!”

        切磋佛法,本就是三藏再上灵山之意图,况且能够跟弥勒佛祖切磋佛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唯识宗,本也就是受到了弥勒佛祖之瑜伽宗的启发。

        相似,但绝不相同。

        弥勒佛伸出手来,五指张开,在三藏面前比了一个五的手势。

        法海则是还了一个“三”的手势。

        八戒见此场景,自是一脸懵,便向身边的悟净请教道:“沙师弟,师父与弥勒佛祖在做什么啊那两个手势是什么意思?”

        精通各宗佛法的悟净当即笑着解释道:“二师兄有所不知,师父适才所言‘万法唯识’,正是佛门瑜伽宗的教义之一,而瑜伽宗的初祖,便是弥勒佛祖。”

        “如今弥勒佛祖与师父要论大乘佛法,自也是先从瑜伽行派论起。”悟净也把手来张开,伸出五根指头来,“依小弟浅见,弥勒佛祖这个五,或许就是代表瑜伽行派另外的教义之一——五法。”

        “这五法老猪我也知道。”八戒听了沙师弟之言,也点着头说道,“所谓五法,便是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之总集,一曰名、二曰相、三曰分别、四曰正智、五曰如如。”

        说罢之后,八戒一挺胸膛,似乎在说老猪我也不是不学无术的,跟着师父一路西行,也学到了不少真材实料。

        八戒也不等沙师弟继续开口,便直接顺着说道:“想必师父伸出的三根指头,便是三自性了吧?”

        “然也!”

        五法三自性,正是瑜伽宗的另一重教义,此外还有,八识二无我并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就在弥勒佛祖与三藏各自再比划了几个手势之后,便依凭此上,开始分别论述。

        多是弥勒佛祖开口相问,三藏解释。

        灵山众僧此前对“唯识论”这一套显然并不算太过精通,绝大多数僧人,恐怕最多也就是仅限于了解,甚至还有些只是听过名号,对于其内容从未有过关注。

        当然了,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弥勒佛之所以询问的详细,正是要借助这个机会,向灵山众僧展示“瑜伽宗”的大乘佛法,而法海愿意配合,也是向相要借此良机,向灵山众僧输出“唯识宗”的内涵,为自己日后开宗立派打铺垫。

        故而,法海在讲述“瑜伽宗”的教义主张时,便穿插了唯识宗的“三性说”、“五重观法”以及“因明学说”等,并且在讲经结束之后,法海还借此提出了“真唯识量”之论,邀灵山诸佛来辩。

        到此。

        还在琢磨“唯识论”的观音菩萨忽惊觉,此才是三藏真正意图。

        这唐三藏,当真是欲要在佛法,压服灵山众僧啊!

        不多时——

        原本关闭着的大雄宝殿之门,缓缓开启。

        守门的伽叶与阿傩连忙起身,正要入内时,却见佛祖送出了一张法帖在他们面前,而后便听到了佛祖之言:“三藏出论,邀灵山众僧辩之,可破论者,即入大殿。”

        而后,那法帖便化出千百分身,散落于灵山各处。

        伽叶与阿傩共看一张,只见上面写着:——

        “宗:真故极成色,不离于眼识:

        因: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

        喻:犹如眼识。”

        难。

        一眼见难。

        别说破论,即便是想要弄懂三藏法师此论中的内涵,便已然极为不易。

        此题,非精修佛法之高僧,不能并论。

        伽叶与阿傩对视一眼,默契十足的他们却并没有从对方眼中看到为难之意,反而是见到了许些窃喜.

        出现这样的情绪,倒也不是因为其他,正是这“论题”送到他们面前之后,可以名正言顺的不进去大雄宝殿了佛祖,不是我们师兄弟两个不回去,实在是我们两个佛法低微,不能破三藏法师之论题。

        此论之成,还是立足于“唯识论”之上。

        除“万法唯识”之外,亦见五位百法,分为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等五位,其五者皆不离识,即唯识所现。

        大雄宝殿之中,诸佛与菩萨们已经开始同三藏辩法。

        其中先有清净大海众菩萨、药王菩萨、宝胜菩萨、大威德菩萨等十数位菩萨出班,后有功德华佛、旃檀光佛、广主严佛与须弥光佛等四佛应辩,但最后都败下阵来,且甘拜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