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王子虚)_第309章 新天府护城河与紫禁城(2 / 2)_大明1805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09章 新天府护城河与紫禁城(2 / 2)

大明1805 王子虚 5961 字 8个月前

        新天府紫禁城长宽都是一千米。

        相比京师紫禁城宽了许多,占地面积也大了四分之一多点。

        仁武朝之后,太上皇和两宫太后这三个长辈同时存在的情况成了常态。

        他们在紫禁城里面得有专门居住的地方,而且还要足够的重视。

        在京师的紫禁城里面,是分别修缮了仁寿宫、慈宁宫、慈庆宫三个宫殿使用。

        因为建筑本身没有重建,布局上就不够规范,总体上有些错落,早就左右不对称了。

        新天府的紫禁城修建的时候,就根据现状调整了宫殿的布局。

        慈庆宫从左侧挪到右侧,放在慈宁宫的位置,慈宁宫向后移动,两处宫殿前后排列,放在整个紫禁城右侧后方。

        占用原本英华殿、寿安宫、慈宁宫的地方,并整体外移同时放大宫殿院落规模。

        这两个宫殿的规格完全相同,分别给太上皇后和皇帝的生母居住。

        仁寿宫向后移动,放在紫禁城左侧后方,同样整体外移并放大规模,给太上皇居住。

        与此同时,仁武朝之后,太子从概念上消失了。

        太上皇的仁寿宫前方,最早是给太子准备的地方,包括早期的春和宫和后来的慈庆宫。

        以后这里就没必要准备独立的专属宫殿了。

        新天府紫禁城为了在布局上与对面的两宫太后的宫殿对称,在这里设计了一组给未成年皇子们具体居住的新式宫殿。

        在这种整体布局变动的基础上,新天府紫禁城的所有建筑尺寸,都比原紫禁城放大了。

        不但建筑的主体都更高、更宽、进深更大了,这些正式的宫殿周围的辅助房间,乃至给仆人们使用的房间也都加大、增多了。

        建筑的内部空间变大很多,外部的那些广场就相对缩小了,缩小了宫内跑路的距离。

        同时还专门设计和建设了为新时代的新功能准备和预留的空间。

        例如锅炉和暖气供应系统、自来水和净水系统、电力供应和控制系统、现代卫生设施和排水系统、停车场和地下储藏室等等。

        京师紫禁城的同类设备都是后来逐步附加的,新天府紫禁城是设计上就存在的。

        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空调,不过新天府夏天温度基本不超过三十度,电风扇也勉强够用。

        而且空调后续可以再加装。

        总体上来说,新天府紫禁城,是在新时代重新设计的,更加规整和现代化的宫殿群。

        现在宫里面没有其他人,朱仲梁没有去住太上皇的仁寿宫,而是跟老伴一起住进了慈宁宫。

        朱靖垣也没有去宫外住王府,而且直接住进了慈宁宫前面的慈庆宫。

        这样祖孙两个住了前后院,随时可以直接串门聊天。

        这些最高级的宫殿本身都不是一个院子,而是被多个小院子拱卫的大型建筑群。

        朱靖垣的两个王嫔,都有自己单独的院子住,他们的婢女住在她们院子内居住。

        已经收房和即将被收房的婢女们,也带着自己管辖的婢女各自住一个院子。

        其他的普通仆人们,住在周围的其他房间里。

        朱靖垣和以前一样,到了地方安顿下来,就直接回房去休息。

        其他的任何事情,都等重新适应了陆地,倒完了时差之后再说。

        其他人也都是差不多的状态,所以这第一天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瘫着。

        朱靖垣在宫里面躺了两天,基本恢复了正常状态。

        然后就召唤了两个幕僚,乘坐自己带来的专用汽车,一起去了城外的农机厂。

        大明本土组装的拖拉机样品已经送了过来。

        农机厂的工匠,在本土来的工匠的指导下,尝试用本土送来的柴油机,加新天府生产的底盘和轮胎组装拖拉机。

        朱靖垣一进来,这边的工匠们马上停手,一起站起来行礼。

        朱靖垣马上笑着回礼,让工匠们继续忙碌。

        然后自己靠过去,看着几个半截的拖拉机,询问现在的情况:

        “怎么样?组装起来的机器能跑吗?”

        负责组装的工匠来马上回答说:

        “能跑起来,稍微有点小问题,还需要继续调试……”

        朱靖垣马上继续问:

        “那现在能直接下地收割和耕田吗?”

        这边工匠随口说:

        “可以是可以,不过我们得在现场跟着,随时准备处理突发情况。”

        跟在朱靖垣身边的牛鉴似乎想到了什么:

        “殿下,如果您想要去田里展示机器,最好是等调试的基本不出问题了,或者自己用从本土带来的调试好的样品机器。

        “否则在展示的现场频繁出问题的话,可能会给百姓们留下不好的印象。”

        朱靖垣的确想要出去展示新新机器。

        新天府现在正是农忙时节,正在玉米,然后耕田种小麦,正适合展示。

        牛鉴的提醒也的确有道理。

        虽然新天府理论上是公司化经营,所有百姓都是皇庄的员工。

        是不是改用新机器,是由皇庄的经营团队决定的,而不是百姓们自己决定。

        但是机器的使用者还是百姓们,他们对机器没什么好印象的话,工作热情就可能受影响。

        朱靖垣轻轻颔首说:

        “牛先生说的不错,展示和推广还是尽可能等机器成熟了再做。

        “那大家就继续调试组装机器,我先用样品机器练习一下……”

        林则徐和牛鉴顿时都吃了一惊:

        “殿下您要自己去展示拖拉机?”

        朱靖垣理所当然的说:

        “的确是要自己展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怎么重视都不为过的。

        “历代皇帝都要亲自耕田,我这个皇子耕个田再正常不过了。”

        两个幕僚心中恍然,道理的确是这么个道理。

        即便是大明的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了,但是对于农业的重视仍然不曾降低。

        普通人别管当了再大的官,家里再有钱,也都习惯于说自己是农民。

        诸葛亮也曾躬耕陇亩,当农民种田可以算隐居。

        皇帝每年二月二都要带文武百官去耕一回田。

        没有人认为种田是不好的事情,没有人认为农民是低贱的职业。

        朱靖垣上辈子的时候,是西方商业文化的冲击,才改变乃至破坏了这种认知。

        目前这种认知仍然是理所当然的逻辑。

        只是开始工业化了一点,准备把耕牛、耕马换成拖拉机,本质目的还是要耕地。

        就像朱靖垣整出来的电影设备,首先被拿去录了一段礼部尚书讲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