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档之1995(泡沫里的咸鱼)_第142章(2 / 2)_回档之1995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142章(2 / 2)

        什么失败者?

        什么项目?

        再‘起’到什么程度?

        还有,《商海》将会全程跟进?

        你一个月刊怎么全程跟进,急人不是?

        挑个日报来跟进啊!

        至于‘青旭’杯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更不用多说。

        <div  class="contentadv">        想想少年作家这半年来吸引了多少关注,乃至最近,一个‘择邻而居’,因为自身名气带动,一下子就卖掉了几百套房,自己还能收获一整层。

        无论是‘名’还是‘利’,都让太多人眼热。

        没人不想成为下一个!

        甚至一些家长听到消息,比自家孩子还更热心地开始操持。

        大家年龄过了,当不了下一个‘参商’,当一当下一个‘参商’的父母,也很值得期待不是?

        于是,消息公开的最直接结果,就是下一期《青旭》和《商海》的预售数量直线上升。

        先说《青旭》。

        虽然在之前的风波中停刊一月,但随着少年作家得到正名,近期再次受到热捧。

        博艺发布消息之前,《青旭》编辑部筹划中的1999年度1月份特别刊,全国范围内的预定销量就已经超过16万。

        当‘青旭’杯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的消息发布,各地书商的追加预购迅速增加,只是一天时间,相应数字就突破了25万。

        并且还在持续上涨。

        毕竟各级书商也都明白,就算没了‘参商’的专栏,但因为‘青旭’杯,接下来将有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想要成为下一个‘参商’,这些都是《青旭》的潜在购买者。

        《青旭》再给力,却也比不过《商海》。

        还是那句话。

        人们对金钱的兴趣,远远超过文学。

        1995年度最后一期的《商海》,因为涉及少年作家‘两月赚百万’的相关话题,虽然那篇《期货市场或将出现大幅波动》终究没能发出,但也凭借之前的热议和相关的其他内容,一期冲到了30万级别的销量。

        然而,当热度过去,《商海》之前也一直没能拿出其他吸引眼球的东西,1996年第一期的《商海》,本来的预定数量还不到8万本。

        接下来,完整一月,大概率也就10万左右。

        这也在博艺的预料之内。

        现在,随着三大重磅同时发出,成江路上的博艺总部,上上下下全部都是来电订购之声。

        同样只是一天时间,全国各地的书商,预定下一期《商海》的数量就从8万不到暴涨到26万。

        涨势比《青旭》还要凶猛太多。

        博艺上下,很多人其实都没有忘记,无论是《青旭》,还是《商海》,哪怕往前推半年,众人的目标,要么只是简单地让杂志活下去,要么就是冲一冲五万十万的销量。

        谁能想到,只是半年!

        凭借某个少年作家不断带来的突破,再看当下趋势,两份杂志,1996年开年的第一期,都有望冲上50万的销量门槛。

        虽然和这个时代动辄四五百万的超一线杂志还是远远无法比拟,但……50万,也绝对是业内无法忽视的一线大刊级别。

        而且,可以预见,若是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未来一两年,或者两三年,两份杂志,继续冲击月销百万的目标,也不是什么奢望。

        如果这一点能够实现,即使博艺的出版业务在某个少年作家之外没有其他突破,两份月销量100万级别的大刊,也足够撑起这家之前只能算三流的出版社进入全国一线行列。

        这一切……

        都只是因为一个少年。

        于是,很多人的目光再次转移,某个少年,当下在做什么?

        苏杭在上学。

        虽然很多人都在不断联系自己,新的一周,苏杭还是每日准时来到学校。

        当然也有一些其他事情。

        继桑河酒业与河元玻璃厂之后,苏杭也答应了高亮的邀请,正式入股荣达地产。

        同样持股30%。

        虽然一个富贵花园项目让高亮净赚将近300万,不过,在讨论荣达作价的时候,高亮还是主动将姿态放得很低,荣达30%的股份,苏杭只拿出了30万元。

        而且,照例还是再次向银行借贷的30万。

        当然了,富贵花园这个项目的利润结算,肯定是和苏杭没关系的。

        仔细说起来,这个价格也不算过头。

        相比拥有各种实体资产的桑河酒业与河元玻璃厂,富贵花园小区卖出后,荣达旗下,主要就只是一个团队而已,还是苏杭近期凭借‘择邻而居’项目刚刚帮助高亮打造起来的一个团队。

        至于荣达当初与富贵花园一起买入的另外两个地块,作价时拉入部分贷款,两者抵消,基本等于零。

        接下来的项目开发,双方都不会再投入太多资金,主要还是依靠贷款。

        这也不是问题。

        无论是富贵花园项目积累下来的好名声,还是苏杭这个少年作家的招牌,接下来,荣达想要贷款,无论是银行还是私人,都轻而易举。

        总之,即将结束的这一年,苏杭不知不觉已经拥有了三个‘三成’。

        因此还再次产生了灵感。

        苏三成。

        以后,或许可以成为惯例。

        各种项目,自己不贪多,只要三成,或者更少一些,就足够了。

        钱多了也是烦恼啊!

        再加上‘苏三得’,苏杭一时间都觉得,或许,‘三’是自己的幸运数字也说不定。

        河元二中。

        转眼来到周五。

        午饭后,短暂休息空档,苏杭刚刚随手刻了一个全新的‘苏三成’印章,孟文康就出现在门外。

        有人找。

        匆匆赶到校长室,是一个电话,来自京城。

        上次风波中打过交道的郑戍明。

        私下里,苏杭这段时间也偶尔与郑戍明有过通话,毕竟这样一份人脉,稍微维护一下,好处多多。

        但之前也没说过什么正事。

        没想到,最近自己也没做什么坏事,日常应该很忙的郑戍明却主动联系自己。

        接了电话,两人稍稍寒暄,对面就有些急切地表露了打电话过来的目的:“小子,博艺说的那个小说,你到底打算写什么?”

        苏杭坐在俞仲怀的办公桌对面,拿着话筒,闻言道:“郑伯伯,伱应该问过钟伯伯吧?”

        “钟长林那个滑头,什么都不说,”对面的郑戍明显然很不高兴:“我得提醒你,咱们之前约好了的,你可别乱写,特别是和‘期货’有关的东西,当小说写,也算你犯规!”

        除了上周日晚间给出的‘一句话’,苏杭什么都没说,钟长林要是能透露给郑戍明什么,才是怪事。

        主动帮钟长林解释一番,又是几句交谈,苏杭才逐渐回过味。

        郑戍明听着一股兴师问罪的架势,还说什么要亲自把关,其实,就是想提前拿到稿子。

        想来博艺最近几天的造势还是很有效果的。

        问题在于。

        这个,真没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