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的卯金刀(倚夜听雨)_第324章 扶持世家(2 / 2)_晋末的卯金刀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324章 扶持世家(2 / 2)

        这就让蜀地人对姜维意见非常大,你又不能一直赢,那为什么还要坚持北伐呢!

        所以,刘泰知道姜维的忠心,但刘泰没要为姜维平反的意思,甚至时不时的流露出对姜维的不屑与轻蔑。

        甚至道:“若汉无姜维,延续二三十年,或可见晋廷自乱,大汉或可再兴!”

        <div  class="contentadv">        刘泰很清楚,只有在史书上留下自己表现出对姜维的不信任,那在自己发现姜维给刘禅的那份奏疏时,自己才能洗刷掉姜维身上的冤屈。

        如果自己一直表现出对姜维的推崇,那自己就算找到姜维给刘禅的那份奏疏,怕也会被后世怀疑,这份奏疏是自己伪造的,反而就不美了。

        为什么后世都认可姜维死而大汉亡,而不是阿斗降,大汉亡,就是因桓温这晋廷继承者,当代野心家,一个完全没必要为姜维洗清嫌疑的权臣站出来,亲自为姜维洗白。

        尤其那句“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这不仅仅是桓温看了之后感叹“诸葛先生泉下有知定能瞑目。”

        就算刘禅怕也感怀,自己相父当初留下的每个人,都愿意为了大汉鞠躬尽瘁的温暖。

        至于姜维的小黑子孙盛亲手记录下来这件事情后,那心情绝对像吃了屎一样。

        正因这封信,真正给了姜维一个公正客官的评价,还给了大汉最后的大将军以清白。

        所以,刘泰跟荀绰与习参军的聊史,偶尔便点评蜀汉文臣,对姜维的点评最是不客气。

        以最是符合这时代人的评价去讨论姜维,要得就是让后世史书上记录自己对姜维的讨厌,以后发现姜维给刘禅的信,才能相信不是自己伪造的。

        当然,刘泰这边正事自然没落下来,随着自己迁都洛阳,洛阳本身开始热闹起来。

        刘泰首先便开始组织源源不断到来的百姓工作。

        最重要得是把洛阳到荥阳的道路先给修缮起来,从而方便物资运输。

        毕竟洛阳到荥阳的运河,以后会成为整个大汉最繁忙的运河路段,但现在连图纸王波都还没拿出来,就更不要说什么大运河了。

        而刘泰对洛阳的规划,首先便是把已经荒废的洛阳城池先给全部清理出来。

        不论怎么说,这都是晋廷国都,它对内城建设实际上是相当完善的,不需要自己再增添。

        只不过,刘泰在把这些废墟清理出来后,便开始组织人开始进行拆除与重建,洛阳内城的大体规划自己并没进行修改,但一些细节处自己还是进行一些调整。

        比如说,开始在城内修建唐朝时候棋盘式的格局,从而开始推行坊市制度。

        这种制度,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自然是落后的,毕竟随着发展会禁锢人口与商业的繁茂。

        但现在是晋末,尤其是刚刚经历了大动乱的晋末。

        虽然因自己原因,整个北方的人口超过千万,没到达李世民接手时,全国才堪堪超过了两百万户的情况,但不可否认,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到底遭受到了全面破坏。

        自己虽然提倡发展生产力,并把煤炭引入到生产中,但真说起来,华夏主要阶级到底是农民。

        自己主推的制度也是均田制与府兵制,以保证农村做到“耕者有其田”。

        这过程中,自己在没什么有效提升生产力的情况下,提高城市的生活成本,从而使得农民背井离乡进入到城市的成本增加,让更多农民留在自己家乡耕田,对国家整体是有利的。

        古代整体生产力水平提升,至少在机械能没办法大面积的替代牲畜,资源燃料没办法来替代生物能前,所谓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都是伪提升。

        很可能随着一场动乱,一场瘟疫,这些所谓的提升就会直接被埋葬掉。

        所以,现在农业这第一产业是最重要的产业,确保农业的安稳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那自己在制度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为农业发展提供便利是第一要务。

        而唐朝时候的坊市制度,就能让农民很难来到城市立足。从而确保农业劳动力的充足,至少在封建社会的前期,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当然,刘泰虽然约束了农民进入城市的生活成本,但对于城市中的居民也不会客气。

        像是什么东西南北都要建立市集,且允许在宵禁之前,允许前往市集进行交易。

        毕竟,农民需要通过生产来提供社会价值,而你们这些城市居民自然要通过消费来展现自身价值。

        只有你们消费的多了,消耗掉了农民工人生产出来的物资,社会才能顺利运转。

        而且唐代这样的坊市制度,在管理上也相对容易一些,维护起来也简单。

        当然,坊市与坊市之间的道路,刘泰都规划足以并排通行来往通行至少十架马车的道路规划。

        并且开始把现代的道路制度,以及道路规划,也一并引入到了洛阳。

        毕竟自己每天上早朝时,在邺城那边时不时会出现官员上朝堵车的情况,对此,刘泰虽然想去改,但看了看邺城的道路才这么一点宽,实在没改的兴致。

        但洛阳不一样了,它几乎是一张白纸,道路怎么规划,交通怎么安排,都能按照自己来。

        说实话,这种交通制度,对生产力并不是非常发达的古代,九层九的地区完全用不上。

        但在洛阳,这种未来注定会成为天下财富汇聚之所的地方,就必须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交通制度。

        毕竟总不可能真的像是电视上演得那样,来个洛阳纨绔子弟在大街上骑马,弄得整条街道的店铺都民不聊生。

        所以,还是自己一开始就把交通方面的制度制定得详细些,到时再从洛阳向几个将来会成为繁华城市的区域推广。

        至于将交通规则更进一步的推送到县城,说实话刘泰感觉没有必要。

        毕竟那些地方一年到头别说马车,就算马匹也都不会有几头,实行起来完全是浪费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