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抚大秦(一两故事换酒钱)_第266章 此乃务实阴阳之争也!(求订阅)(1 / 2)_镇抚大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266章 此乃务实阴阳之争也!(求订阅)(1 / 2)

第266章  此乃务实阴阳之争也!(求订阅)

        十二月初。

        事涉华夏根本的一场思想大论证正式拉开了帷幕。

        除了远在南海的赵佗、北疆的王离等将领,凡在朝中任职的大臣,都已尽数到了宫中。

        这次的规模同样空前。

        大殿内皇帝阶下专设有皇子趋于,十几名皇子全部与朝,肃常宽阔的正殿,黑压压一片共计六百余人,殿外飘着雪花,众人也仿佛如天气一般,神色十分的严肃,不苟言笑。

        随着卯时钟鼓声响起。

        帝辇在迭次长呼中徐徐推出。

        高冠带剑的始皇稳步登上帝座,今日的大朝会正式宣告开始。

        “诸位,今大秦安定,然天地间却突降天象,国人惶恐不安,日前,首议业已发下,各官署也大体清晰商议何事,归总论之,主掌依然两分,今日大朝,朕降亲为决断,朝会议政,不避歧见,诸位但言无妨。”

        话音刚落。

        举殿大见肃静。

        正值隆冬时节,天气清寒,所有的殿门与窗户全都关闭,沉沉大殿中,燃放着炭火,相较外面的清冷,殿内却是异常温暖。

        安静些许。

        “臣,良相公有奏。”西边文职大臣区的巫师良相公,昂然出列道:“凡存心养性之理,穷神知化之方,天人感应之机,治忽存亡之候,莫不毕书之。”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臣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臣以为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之说,源于《尚书·洪范》。”

        “《洪范》曰: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

        “其意简单明了。”

        “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变化。”

        “正刑与德,以事上天。”

        “天人之间是有感应关系的,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人类行为的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天下应人的方式即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

        “这次的荧惑守心便是上天降下谴告。”

        “请陛下明鉴。”

        说完。

        良相公施施然的坐回原位。

        他已过年七旬,这几年已从朝堂淡出,然惊闻这次朝会,也是难得上朝,将心中所想尽数吐露,而良相公的话,也是引得在场大臣为之侧目。

        良相公非比寻常。

        其是巫师。

        过去对谶语的拆解十分灵验,因而在朝中地位超然,像是扶苏、胡亥等公子降生取名时,始皇都有曾询问过良相公意见。

        眼下良相公率先开口,也是让不少人心生浮动。

        他这番言论虽没直说天象是对大秦不满,但言下之意已十分明晰,这已将这次天象的降临归咎于始皇的施政不当。

        有了身份特殊的良相公开口,其他日者星官纷纷进言。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上天有好生之德。”

        “.”

        一时间。

        殿内充斥着各种附议声。

        张苍位于殿中,他看了看四周,见无人开口反驳,眉头一皱,沉思了一下,选择站了出来,他躬身作揖道:“臣对《洪范》有不同见解。”

        “臣认为《洪范》非是认为天下存在天人感应。”

        “而是反对有此想法。”

        “《洪范》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其主要用五行说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及运动,然我通读此篇,并未感觉其文提出的是‘天人感应’,反倒更像是‘天人相分’。”

        “五行,天所以命万物者也。”

        “天地之用五行也,水施之、火化之、木生之、金成之、土和之……万物所以成也。”

        “五行之为物,其时、其位、其材、其气、其性、其形、其事、其情、其色、其声、其臭、其味,皆各有耦,推而散之,无所不通。一柔一刚,一晦一明,有正有邪,有美有恶,有丑有好,有凶有吉,性命之理,道德之性皆在是矣。”

        “也就是说‘有耦’‘有对’是带有普遍性的,是贯穿于天下人事和一切事物的,决定着事物的无穷变化。”

        “对于这种普遍性,我认为它更符合道家的‘道’!”

        “这个道是客观的规律,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实则都为‘道’所支配。”

        “天地万物不得其常,则恐惧修省,固亦其宜也。”

        “今或以为天有是变,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或以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我知修人事而已。盖由前之说,则蔽而葸,由后之说,则固而怠,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变为己惧,不曰天之有某变,必以我为某事而至者,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

        “所以我认为良相公说的不对,《洪范》一篇文章,分明是说人应当顺应客观规律,‘继天道而成性’。”

        “更要‘修人事以胜天’!”

        “天人不相合。”

        这时。

        文臣区突兀一句冷笑传来。

        “张御史此言差矣,正所谓天心即民心,天意即民意。”

        “天人相感,阴阳相和。”

        周青臣离开座案,站到了空阔处,虽面色有些苍老,精神却依旧矍铄。

        他朝始皇恭敬一礼,高声道:“臣这些年谨案书卷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墨子曰: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

        “由此可见,以此见天之不可不畏敬,犹主上之不可不谨事。不谨事主,其祸来至显,不畏敬天,其殃来至暗。暗者不见其端,若自然也。故曰:堂堂如天,殃言不必立校,默而无声,潜而无形也。由是观之,天殃与主罚所以别者,暗与显耳。”

        说着。

        周青臣面露一抹倨傲。

        他为博士仆射。

        在前两年,博士学宫大量博士外逃,博士学宫更是名存实亡,他这个博士仆射,最终也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只是周青臣并不甘心就此消亡,一直在研读各类史书,而这次的天象之争,无疑让周青臣再度看到了希望。

        他寄希望借此重新赢得始皇信任。

        因而这几日一直埋头书海,最终将儒家的言灾异述天道,跟墨家的天罚理论结合,启发性的将天人感应学说更进一步。

        天为至上的人格神,一旦君主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他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