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锋汉起杨安玄杨佺期(宇十六)_第四百九十八章试行科举(2 / 2)_扬锋汉起杨安玄杨佺期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四百九十八章试行科举(2 / 2)

众人来到清墨轩歇息饮茶,孔懿断然拒绝了山长的职位,称自己在曲阜亦有数十名弟子,不能前来襄阳授学。而且郭高将学宫打理的井井有条,山长非他莫属。

杨安玄暗松了口气,其实孔懿心中明白,襄阳学宫以后定会成为儒学的丰碑,自己若做这个山长,学宫出来的学子是姓孔还是姓杨。虽然他与杨安玄是翁婿,但涉及权力父子尚不能相容何况翁婿。

不过孔懿答应每隔一年来学宫讲学三个月,顺便到学宫看看书,学宫收藏的那些书籍

让他眼热不已,届时他会带孔府的弟子一起前来交流学习。

孔懿提了个建议,他认为学宫不同于学庠,如果连蒙童都教授的话就达不到学宫的目的。在杨安玄的大力推广下,如今县县都有学庠,有的郡中甚至有学院,基层教育完备,如果学宫也收录蒙童有些大材小用了(当时构思有误,借孔懿之口改进)。

这条建议得到郭高、王志等人的赞同,杨安玄从善如流,决定广业堂除了杨愔等人外不向外招收蒙童。学宫主要在崇志堂招收有一定水平的学子,人数增至一千二百人。

修道堂则专为大儒弟子和学庠教师开设,修道堂的学生亦可兼任崇志堂的教师,招收四百人。学堂留有一定的空缺,可以让后来者有就学的机会。

学生通过考试录入,也可由各郡县学庠推举优秀的学生入学。杨安玄提出,各州选送的学生不应有汉夷之别,治下皆是百姓,鼓励各族子弟入学。

孔懿鼓掌赞叹道:“先祖曾云有教无类,安玄得之矣。”

与郭高等人商议后,襄阳学宫决定六月十八日正式启用。学宫内有郭高、淳于综、祖伟(原祠部郎中)、王志、陆明、陈达等知名大儒十七人,他们的弟子和朋友有六十八人,可谓人才济济。

淳于综多次写信给杨安玄要求回襄阳学宫教授,杨安玄只得答应;便连梁州别驾冯立也表露出愿弃官入学宫教授弟子之意,

杨安玄忙去信称“学而优则仕”,为官一方也可教授弟子造福百姓加以安抚。

襄阳学宫按照古礼,进学学子只需束脩数条便可入学,对于家贫之人学宫免费发放书籍、纸笔等物。崇志堂每月一试,按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成绩奖赏粟米四石,中等为二石,下等则无,连续五次考试为下等,失去就学机会;每年有一次升堂策试,合格者升入修道堂学习;修道堂的学生每月六石粟米,可一心就读,亦可兼任教师,郭高等大儒有权推荐修道堂的学生到官府任官吏。

学宫提供免费午餐,每旬休一日,不方便返家的学生可以宿在学宫内,对家贫的学子有相应的补助,入学宫者无需为衣食而忧,可以安心读书。

杨安玄为学宫投入了大本钱,寄以厚望,希望通过学宫的出现改变九品中正取士的方法,逐步推行科举制。

…………

六月二十六日,朝廷接到雍公杨安玄的上疏,奏疏中杨安玄禀报了筹办襄阳学宫的情况,称依照朝廷颁发的宋公所奏《八项事宜疏》--第六条兴办学庠,在襄阳兴办学宫,招收官员门阀以及寒门子弟入学,孔夫子说过有教无类,愿意入学者襄阳学宫皆尽力接纳。

宋公所奏的《八项事宜疏》中第五条称举才需加策试合格方才取用,加大拔用寒士之议甚好,雍、司、兖等州准备依照施行,杨安玄奏请朝廷以

试选才。

“其一,投牒自应。凡有意参试的读书人皆可自行前往襄阳吏曹登录报名参试,不需官吏推荐,试后随才录用。”

第一条刚念出,朝堂之上便是一片哗然,有人出言斥道:“如此一来,岂不是贩夫走卒也可参试为官,荒谬至极。”

“绝不可行,九品中正取士制是先祖之法,岂可轻易改变。”

“宋公所奏举才需试,是针对中正所举荐的人才加试,岂能让那些未入品的人也混杂其中。”

殿中侍御史周庆掌着朝堂礼仪,看到朝堂上吵成一团,高声喝道:“大殿之上不得喧哗,违者罚俸。”

好不容易安静下来,羊欣继续往下读道:“其二,三年一试,分进士和举人两类。凡中正所荐九品士子皆可参加进士试,中者称进士;寒门及百姓子弟参加举人试,合格者称举人;进士授官,举人授吏……”

这条念出,朝堂上紧张的氛围缓和了许多,有人点头赞许道,“雍公此议尚可,门阀子弟与寒门百姓还需区别对待,那些下品小吏由寒门子担任倒无不可。”

“其三,每三年八月中旬考试,考试的内容分为明经和策试时务和杂文三项。明经是以《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毅梁传》为小经;而《孝经》与《论语》则要求凡参加科举考试的

人均须熟习,凡通三经者为明经(1)合格。”

“策试时务是面向国家社会的问题,要求试子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杂文指诗、赋、箴、铭、表、赞之类写作,考究应试者的才华。综合明经、策试和杂文三项,择优录用人才。”

刘穆之暗暗点头,雍公提出的策试时务切中要害,朝廷不缺引经据典、摘句寻章的书虫,却没有几个能解决问题的能吏,若按杨安玄此举取材,确实能录用到可用之才。

自打刘裕发威逐走夏侯平、虞达等人后,琅琊王司马德文一直精神不佳,朝堂之上勉力而坐,见众臣争吵越感头痛难耐,起身道:“宋公在京口练兵,还是问过他的意见再说吧。”

「注(1):此为唐时明经考试,不清楚东晋时的考试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