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1984赶山狩猎(蜗猪)_第26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2 / 2)_重回1984赶山狩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26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2 / 2)

重回1984赶山狩猎 蜗猪 1705 字 1个月前

    清泉镇能有这样的名字,已是相当幸运。

    王家村虽然离清泉镇有四五公里,但其实并不算离镇最远的村,清泉镇最北边的村子叫“五不同”,离镇子足足有二十里山路,那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清泉镇这边是逢“一四七”三天的集,对于附近山村的人们来说,赶集是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每逢集时,大家要将积攒的各种农产品、山里挖的草药,打的野物等拿到镇上卖掉,换取油盐酱醋等基础生活用品。

    这年头还没什么人想着南下打工,附近更是没有多少赚钱的门道,大多都是靠最原始的农业支撑家庭用度,社会维系。

    不过真正能买卖东西也就是去年才开始,放在前两年,买卖是严令禁止的,只能偷偷摸摸进行,否则就会被扣上投机倒把的帽子。

    “好多人啊。”

    余小伟的感慨着周围的一切。

    他和妹妹从来没到过镇子,长这么大,还没走出过小山村,就像是栓在磨盘上的驴,只能围着巴掌大的地方转圈。

    若不是余秋堂带他们出来,估计还要继续保持这种状态好多年。

    余小云则是紧紧站在哥哥身边,好奇地打量着周围的人来人往,每经过一个人,她目光就会跟着别人走很远,哪怕是别人就牵着个小羊羔,她也半天收不回目光。

    两人模样被余秋堂看到,心里是既想笑,又觉得可怜。后世这么大的孩子,天南海北啥地方没去过,搞不好都全世界在飞,可这俩孩子,还是第一次出镇子。

    只是小小的变化,就让他们这般意外。

    清泉镇区大概是个“井”字,东西南北各两条主干道,中间汇聚的地方是一座塔,据说是明朝留下来的,叫作“报恩塔”。

    相传是这边曾经出现过一个进士,做了朝廷三品大员,风风光光回来时却发现母亲饿死在家里,悲痛之下,出家为僧,造了此浮屠,以青灯古佛为母亲祈福,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这个故事周围的人都很感动,觉得他就是个大孝子,为母亲宁愿放弃高官厚禄,余秋堂却从上辈子就很不喜欢。

    这叫什么报恩呢,自己做官,母亲饿死在家里,又出家做了和尚……

    很难评价诡异的行为。

    不过,这都是几百年前的事,当时有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在讨论价值观也没啥意思。

    而这座报恩塔也成为清泉镇对外的一个文化符号,平日里塔门紧闭,不允许人们进去,只有每年南来北往的大雁在塔里筑巢,而砖土结构的塔身上,也早已生满青苔和各种野草。

    外地人来到清泉镇,也很难迷路,不管走到哪里,抬头都能看到报恩塔。

    只要走到报恩塔,就能辨别出方向。

    镇子的建设分布,也是以塔为中心四散开去,越是靠近塔附近越是热闹。

    余秋堂带着两小孩径直来到塔下。

    专门买卖小吃的摊位点,就在塔西南方向,被称为“吃食街”,在这里能吃到附近所有的风俗小吃,以及村民们自作各种食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