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穿越到古代(易楠苏伊)_第 29 章(2 / 2)_全家穿越到古代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 29 章(2 / 2)

画了数十张后,李秀琴琢磨怎么用它挣钱。

林晓提了个建议,“娘,反正你也不会做。不如找村里手艺好的人帮忙,然后给她们工钱。”

李秀琴想了想,决定接受女儿的提议。

她去老宅找大嫂,想跟她打听村里谁针线活最好,却不想刘翠花根本不在家。

林老太站在门口,“你有事找她啥事啊”

李秀琴没奈何,笑问,“娘,咱们村谁针线活最好啊”

林老太狐疑地看着她,“你问这个做什么”

以婆婆这性子,要是知道自己找人做头饰,少不得骂她败家。李秀琴为了耳根子清净,信口胡诌,“这不是晓晓已经七岁了嘛,您也知道我手艺不太好,我就想找人教她。名师出高徒嘛。”

这话倒也在理,林老太当即就道,“咱们村针线活最好的就属村长她闺女,那绣活是真的好。听说她绣的帕子一个就能挣二钱银子呢。要不然你提些东西去他们家,让她教教晓晓呗。反正她俩年龄不大,兴许人家真能教。”

李秀琴一听让女儿学这个,就不乐意了。是,她承认刺绣挺好看的。可那玩意多费眼睛啊。搞不好,等年纪大了,就成瞎子。

想当初为了不让女儿近视,她和相公费了多大的力气,叮嘱女儿坐姿。

她又怎么可能明知道那刺绣伤眼睛,还让女儿学呢。

她拧眉,“刺绣太难了,晓晓连针都没拿过,冒冒然就学刺绣不适合。娘,还有其他人吗”

林老太一想也是,还没学会走就先跑,那不得摔跟头啊,她细想了下,“那就是村长的侄女桂香了。她娘以前是个绣娘,她那绣活才是一绝呐。”

说到这里,她又暗暗羡慕,“也因为她有这手艺,哪怕她没爹,将来照样能嫁进刘家村。你呀,只要教会晓晓这门手艺,将来她到了婆家,也没人敢拿捏她,准保错不了。”

这才是亲奶奶说的话,虽然她不可能让女儿学这个,但是李秀琴心里还是暖暖和和的,她记在心里,跟林老太扯了几句,就告辞离开了。

她回了自己家取了布,林晓一个人在家闲着无聊,闹着也要去,李秀琴便牵着女儿的手一起去了村长家。

桂香娘改嫁后,村长就将桂香接到她家。桂香凭着自己的手艺,每天做绣活,在村长家过得还算不错。

李秀琴把自己的来意说了,村长媳妇当即迎她进来,“你呀,别这么客气,咱们都是一个村子,你家里忙,以后有需要只管来找桂香。”

李秀琴应了,进了屋,她才知道桂香只是个十岁的小丫头。

在前世,这个年纪的丫头只能算是小学生,没想到人家居然都会做衣服了。

这也太能耐了吧

桂香和春娘坐在堂屋做绣活,两人见客人登门,站起来打招呼。

村长媳妇招呼李秀琴看两个孩子的绣活,特别骄傲道,“这俩孩子也不爱出去玩。平时在家没事就做绣活,挣些体已钱。”

两个绣样刚起个头,还没有成形,但李秀琴还是夸赞了几句,两个小丫头羞得满脸通红。

村长媳妇招呼李秀琴坐下,两人聊了一会儿家常。林晓乖乖巧巧站在边上。

闲聊几句,李秀琴步入正题,“大姐,你应该也听说我家男人为了养猪到处跟人借钱的事了吧”

村长媳妇点点头,“是啊。”

李秀琴重重叹了口气,“夏天咱家卖凉粉挣了些钱,他就以为自己了不得,闹着非要养猪。十头牛都拉不住。为了养猪,他把全家借了个遍。多少人劝他,他就是不听。哎,家里刚盖了房子,他又在外头拉外债,真是愁死我了。”

村长媳妇少不得宽慰她几句,“也不能这么说。养猪虽然挣不着大钱,但是养好了也能挣些小钱。最重要的是他肯干。”

李秀琴像是被她这话安慰到了似的,“是啊,我也只能这么想了。”她解开包袱,从里面取出几块布,“这不,我跟闺女在家里琢磨想做个新头花挣点钱好贴补家用。可是你也知道我们不擅长针线活,我这不就来找桂香和春娘了嘛。”

村长媳妇呆了呆,合着这两口子都不靠谱。

这新头花是那么好想的吗再说了,这新头花要是挣不着钱,可咋整

李秀琴似是猜到她所想,“我也不让两个孩子白帮忙。我给她们工钱,每人每天按照五十文。您看怎么样”

村长媳妇倒吸一口凉气,这工钱可不低啊。

桂香和春娘也齐齐回过头来,很是心动的样子。

村长媳妇试探道,“这要是卖不出去,怎么整”

“没事儿,卖不出去,我就自己戴嘛。”李秀琴无所谓地摆了摆手。

村长媳妇放心了,“那行,你告诉两个孩子吧,看看这新头花怎么做。”

李秀琴把女儿画的图拿出一张给她们看,“你们看看会不会做”

这图没有颜色,但是线条流畅,花朵逼真,花样娇艳精致,又很特别,让人一看就很喜欢。

就连村长媳妇都看呆了,“哎呀,这图谁画的怎么这么好看”

李秀琴看着女儿笑道,“我女儿瞎画的。”

村长媳妇拉着林晓的手,立刻赞不绝口,“哎哟,晓晓居然有这本事,将来能当个小才女呢。”

林晓羞得小脸通红。

李秀琴谦虚道,“都是农村姑娘,啥才不才女的。胡乱画画呗。”

她看着两个小姑娘,“怎么样能做出来吗”

春娘从未做过头花,摇了摇头。

桂香眼睛直勾勾看着画样,掐着手指,好半天才点了下头,“我试试看吧。”

李秀琴便将布料交给桂香,让她自由发挥。

小姑娘动作麻利,很快便裁好了小块,然后穿针引线,手指灵动,很快做好一个小花朵。

这花朵与图样上的一模一样。接着她又用同样的方法做了好几个,然后缝制在同一块布上。

完全绽放的花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叶子,流苏坠子,搭配在一起,就好像折了一枝盛开的花枝。

几人都看呆了,“这也太好看了吧”

李秀琴看着这画也很满意,这花式还原了十成十,这姑娘可真是个天才。

李秀琴笑道,“就是这样,你先紧着这里的布做。能做几个就做几个。做好了,我来拿。”

桂香点了下头。

李秀琴要回家做饭,林晓不急着走,“娘,我想留在这儿看她们怎么做。”

李秀琴揉揉她脑袋,“行。”

等李秀琴离开了,林晓凑到桂香面前,看她动作熟练缝制花朵,眼睛一眨不眨盯着,“桂香姐,你好厉害啊”

桂香耳朵羞得通红,抬头瞧了她一眼,又继续手上的动作。

村长媳妇笑道,“你要是喜欢,也可以过来跟你桂香姐学。将来也能给你爹娘一人做身衣服。”

林晓认真想了下,老实摇头,“我不行。我一拿针,手就抖。”

虽然她现在胖了一点,但是之前亏损得太厉害,手时不时还是会抖一下。

刺绣这种精细活,她根本干不了。

她说的是事实,但村长媳妇被她这憨傻的样子逗得忍俊不禁,“你这孩子太实诚了。这话可不能漏出去,要不然以后可找不到婆家了。”

林晓想说她才不要那么早就找婆家呢。又觉得不能拂了人家的好意,便点头应了两声。

春娘在边上认认真真绣花,林晓这个土包子,又瞧直了眼,“春娘,你真棒”

春娘面皮薄,听她夸自己,心里美,面上也带了几分笑意,“我平时在家做绣活,你做什么呀”

林晓坐到她边上,“到处玩。”

她把前阵子上山摘野果的事儿说了。

春娘听得出神。她娘从小就叮嘱她,她的手是拿针的,一定要好好保护。这么好玩的事儿,她可从未有过。

她心里羡慕,也知道她娘不可能同意她上山摘野果,便让林晓多说些。

林晓滔滔不绝把外面好玩的事情讲给她听,春娘眼睛亮晶晶,就连桂香都竖着耳朵,听着外面的趣事。

村长媳妇轻声咳了咳,林晓讪讪住了嘴,春娘忙收起心神,低头继续绣花。

村长媳妇见女儿心思不在绣活上,便道,“你这一边干活一边说话,回头戳破手指就不好了。你歇会儿吧。好好陪晓晓讲话。”

春娘眼睛亮了下,翘起唇角,放下针线,帮桂香裁布,边听林晓讲外面的事儿。

林晓也在旁边帮忙,三个孩子一边做头花,一边聊天,没一会儿,三人就熟悉起来。

林晓问她们,“你们天天闷在家里做绣活,不无聊吗”

春娘趁她娘不注意,悄悄点了下头,桂香却摇头,“不无聊啊。做绣活可以挣钱,将来有大用的。”

说完,耳朵都红了。

林晓心里惊叹,这古代姑娘可真早熟。

作者有话要说棉花在汉朝才被引入到我国,在尚书中就有记载,海南岛的部落向汉武帝进贡棉花,因为棉花柔软御寒,成为了贵族的专享,他们制作成为一种叫做白叠子的衣物用来御寒,但是却远远没有推广种植。

直到唐朝,棉花才在政府的推动下开始大范围种植,但是却远远没能达到供应大部分百姓所需,那时候的棉衣仍然是士族才可以享有,到了明朝,棉花经过不断的改良,产量逐渐变高,朱元璋大力推广下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才作为最平常的御寒衣物走入寻常百姓家。

本文故事背景在南北朝开始前都一样,后面就全变了样。良国时间线相当于是宋朝,但是许多背景都是我自己私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