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期,别说是经略松嫩平原,就是去辽河平原,也是极其困难的,此时的辽宁一带,跟后来不同,辽河流域有着一大片沼泽,也称大辽泽。
隋炀帝征高句丽时,辽西走廊也是沼泽,再加上辽泽泥泞道路不通,从陆路运输补给极其困难,损耗惨重到将国家拖垮。在唐朝,还是东西二百余里,人马不通的地方。
但现在距离隋朝,已有六百多年,辽泽有所减少,当时根本无法行军的辽西走廊,也在辽金的开垦之后,取代走大凌河谷的险峻之路。
现在沿着辽西走廊,是有一条陆路直接通往太子河,浑河,分别对应辽阳和沈阳这些适宜开垦的平原地区的。
在明代引入玉米,土豆等美洲作物后,就已经有开垦东北的能力,只可惜因为国力贫弱,亦或民族政策,这片地区的开垦实际上是近代才实现的。
即便早了数个时代,林凡也对开垦东北很有自信,毕竟,之前他殖民美洲时,为了走白令海峡,在北海道,千岛群岛都设立了据点,有了垦殖高寒地区的经验,也在这些地区普及了棉织物和煤炉。
按丁一山的估计,征服本身并不是多大问题,这句话并不是吹嘘。
如今的东北,南部主要为汉人,西部的草原主要为匈奴藩王统治,东北部则主要为渔猎的女真人。
但无论渔猎的女真人还是游牧的匈奴人,其人口密度都不足以和关内的汉人相提并论,兵力也较为有限。
就算陆路难走,已经掌握东瀛的林凡也能从东瀛过倭寇海,登陆东北的任意一处,拿下东北本身并不算困难。
“但问题只有一个。”丁一山在地图上指向了辽河平原的上方,说道。“辽河平原与漠南直接相通,通无险可守,我们引导民众垦殖,但游牧东进,便能轻易劫掠。”
丁一山说的这一点,也是东北在汉家王朝一直没被开发的根本原因。
农耕文明面对游牧的马上文明时,总是要守点,而不能守面,长城防线正是沿华北的山势高原修建而成,从而保护了平原内的农耕区不受侵害。
但东北不同,这里虽然是平原,古人也早就知道这里土地肥沃,适宜种植,但种好了,便被游牧民族烧杀抢掠,自然是不可能长久的。
辽西走廊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但无险可守的问题如不能解决,种出的庄稼便都会成为匈奴人的口粮。
“游牧民族的时代结束了,未来我们会兴建铁路,将东北与大漠连接起来。”
“东北与大漠……”
“虽然大漠不适合垦殖,但在平原中修建铁路,却并不困难。
到时,我不仅会将东北纳入统治,也会将敌对游牧势力从漠南草原上赶出去。
而你们的最终目标,也不是只平定东北,而是打进漠南,把我们的铁路延伸过去。”
林凡在地图上画了条线,这条线从京城,沿辽西走廊,至辽东,绕过辽泽,进入辽北平原。随后,一条线向北,直达松嫩平原,另一条则向西,进入内匈奴草原。
“这可行吗?”
“放心吧,铁路而已,而且还在平原上,我们铺的起,而且,也迟早要铺。
这次战事,你们走的应该比铁路快,坚守到铁路建成,百姓可以沿着铁路与河流在锡林郭勒上建城。那时,他们可以以在当地放牧为生,用牲畜与东北的粮食交换,共同富裕。
一旦漠南罗列着一座座几万,十几万人的大宋城塞,并且还不需要成本极高的补给线去维持的话,以后漠南自然就不可能再落入外族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