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 年 5 月,为了实现巢北发展的战略目标,从而有效地沟通并保持与皖东抗日根据地的紧密战略联系,中共皖中区党委经过深思熟虑,果断作出决定,以原巢湖工委作为基础,成立中共合肥巢县庐江委员会。不久之后,该委员会又更名为巢合庐中心县委。其机关驻扎在巢县高林桥的班家巷村一带。
县委率领着新四军第七师巢湖独立营,将巢南高林桥一带作为稳固的立足点,勇敢地向巢北以及巢湖西岸的庐江北、合肥一带和淮南铁路两侧积极开展工作。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在敌占区顽强斗争,为抗日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1942 年 9 月,巢湖独立营实力不断壮大,进而扩编为巢湖独立团。巢合庐中心县委与巢湖独立团紧密协作,配合无间。在那敌伪和国民党势力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艰难环境中,坚定不移地坚持斗争。
他们相继领导并建立了巢南槐林嘴、庐江北石山、巢北张家疃、巢二(柘皋:)淮夏、合二(西山驿:),磨店等区委。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如燎原之火,不断发展壮大,力量日益增强。同时,还成功建立了少数区乡抗日民主政权,有力地维护了皖中抗日根据地与皖东抗日根据地以及这一地区的战略联系,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共巢合庐中心县委会的书记是程明远,其委员包括杜大功、周心抚、宋浩明和顾鸿。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了地区的抗日事业和党组织的发展,齐心协力,勇往直前。
巢湖独立团于 1942 年 9 月正式组建,它是以新四军第七师原巢湖独立营作为基础,同时联合了巢湖、庐江的地方武装力量共同组成,故而也被称为巢合庐独立团。该团积极配合巢合庐中心县委展开各类活动。
在军事隶属关系上,巢湖独立团归属新四军第七师建制。团长由顾鸿担任,政委是杨杰英,副团长为桂俊亭,参谋长是宣济民,政治处主任则是杜大公。他们各司其职,带领着全体将士英勇作战,为保卫家园、抗击敌寇而不懈奋斗。
1942 年 6 月,依据中央所确立的土地改革原则,经过参议会的深入讨论和审议,通过了二五减租试行办法和减息办法。
二五减租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对于租种的田地,需由专门成立的评租委员会进行评定。评定完成后,依照契约所规定的租额,实行二五减租。即地主所得为原本租额的 375‰,而佃户所得为原本租额的 625‰。对于租种的田地,无论其具体情况如何,均改照此方法执行。
第二,对于分租田地,如果有押板的情况,按照收获进行三七分,地主得三成,佃户得七成;若无押板,则按四六分,地主得四成,佃户得六成。其收获量需由评租委员会进行公正评定,并且明令禁止地主向佃户提出增加压板的无理要求。
第三,坚决取消各种额外的剥削形式,诸如节蛋、租牲、过庄礼以及三顿大饭等不合理的额外负担。佃户运送租稻给地主时,以五里路程为界限,倘若超过五里,应由地主支付运费。
第四,佃户正产物以外的副产物,比如田边地头的一些额外收获,一律归佃户所有。
量器统一以洲斛为标准,其他的量器一概予以制止使用。
第六,除非是佃户一方自愿退佃,或者佃户无故欠租,又或者地主家里有足够的人力可以进行耕种而必须收回土地的情况之外,一律不准随意撤佃。
1943 年 6 月,巢无中心区针对减租政策做出了修改。规定对于看租田的地,首先由地主和佃农双方自行进行评议,而评租委员会则起到监督、调解和仲裁的作用。
分租田地中,在没有押板的情况下,按照收获量实行二五减租。而有押板的,则地主得 35%,佃农得 65%。
皖中的减息法令于 1942 年 6 月开始正式施行。次年 5 月,根据中央指示中“减息只减过去,不减今后”的原则,对原来的法令进行了修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