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悦不得不佩服李治和武后两口子的折腾,封禅一次还不够,还想要来第二次。封禅据说乃是传自上古先王,夏商周的时候就有,但是真正明确记载的还是从始皇帝开始,而且还多有不顺。以至于等到秦末的时候,一帮人就以此为借口,表示秦朝不得天命,要不然怎么封禅的时候就遇上风雨了呢?
在唐朝之前的时候,封禅还是很郑重的一件事情,你没有足够的功绩,压根没脸说封禅的话。不过到了大怂的时候,就宋真宗那种货色,也敢去封禅了,一下子就将封禅的逼格给打下来了,之后的皇帝对这事也就没那么热衷了,因此,到了后来,皇家也就是直接祭祀,不再考虑什么封禅的事情。
不管怎么说,挟此灭国的大胜,李治想要再来一次封禅,朝臣也说不出什么来,事实上,对于地方上的官员来说,封禅劳民伤财是肯定的,但是地方上的官员乃至大族却能够借此上下其手,大捞特捞。哪知道李治表示,泰山太远了,五岳之中,嵩山乃是中岳,位居中原核心地带。而且上古先王想想也不可能是在泰山封禅,毕竟,起码春秋的时候,齐鲁的地盘上,游荡最多的还是夷狄呢。上古时候,诸夏也就是黄河边上的一个部族而已,以那个时代的情况,那个先王没事耗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跑到泰山去封禅。除非上古时候真如同神话传说中一样,就是个人神混居的时代,上古先王还有那些上古贤人都是类似于半神一样的存在。
当然,李治肯定不会去否决上古先王的封禅,管仲当初在书里头写封禅是在泰山,无非就是当年在齐鲁之地上,也就是泰山最高大,要是其他高山在齐鲁的地盘上,他自然就会写别的山了。所以,李治只是表示,五岳都是神山,嵩山乃至中岳,在嵩山封禅也一样。
李治如今的权威并不下于当年的李世民。皇帝的权威就是靠着一场场的胜利,无论是军事上的胜利,还是其他上的胜利而累积起来的,哪怕李治之前数年不怎么临朝,但是当他坐到了朝堂上,真正做出了决定之后,朝中那些臣子就算是心中腹诽,也只能是认了。
但是,这个封禅可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翻就可以的,这有着一整套的流程,哪怕上次干过一次了,也不会因此就变得简单起来,许多东西都得重新准备,毕竟,你要祭祀天地,总不能用旧的东西。另外,泰山经历过多次封禅,那里是有封禅台的,而嵩山呢,这是破天荒头一次,所以,嵩山上也得找人看好了风水,看准了防伪,整理出一块适合祭祀的地方来,修建成封禅台,这些都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上古的时候,大家封禅都未必要上山,在山下堆点土做个高台也就行了。但是从秦始皇开始,封禅就放到山上去了,别的不说,光是要在山上动工,就需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呢?尤其,这等封禅的大事,别的不说,封禅台总不能随便就在山上采石修建吧,万一坏了嵩山的风水,谁担得起这个责任。所以就得从山下往上运石料,在没有缆车之类的设备的情况下,全靠人力往上运输,一个不小心,那是要死人的!
不管怎么说,封禅前的预备工作是轰轰烈烈地干起来了,而李悦这边也接到了诏书,表示他作为宗室的一员,也得参与这次的封禅大典,毕竟,李悦也算是拓土有功了,这放在宗周时代,也是合格的诸侯,所以,李悦自然是有资格参与封禅大典的。
问题是,李治跟武后觉得是给了李悦很大的面子,李悦却根本不想掺和这回事啊!就像是后世的打工人对于团建避之唯恐不及一样,李悦也是如此,待在闽越吃龙眼,吃荔枝不好吗?谁要顶着大太阳去爬山啊!李悦这辈子身体素质还可以,主要是这年头也没那么多娱乐活动,他现在做得最多的工作其实就是画图纸或者就是干脆形容一下大致的结构让下面的工匠去研究,所以,闲暇的时间其实不少,他又不喜欢琴棋书画,也没有流连青楼瓦舍的兴致,闲着没事,自然也会练一练五禽戏,八段锦,还有后世大学时体育选修的太极拳,身体素质还算是可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喜欢爬山啊!闽越这边最不缺的就是山,李悦也爬过不少,而且,平时爬山那是游山玩水,可以慢悠悠地到处走,随时停下来看看周围的风景,觉得累了,不想继续往上爬了,也能随时终止,可是,你要是去参加封禅大典,你一路上能有半点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那真的是身体不累,心都要累了!
再说了,封禅这种事情,对于后世见惯了各种大场面的李悦来说,也没什么值得看的,后世地方上搞一些民间的祭祀活动,就算是礼制不太对,但是那场面绝对杠杠的,只要是按照人头申请吉尼斯纪录,种花家就没怕过别人,更别说什么国家级别的庆典和阅兵了。与那等场面比起来,如今这个场面其实还是差了点,李悦根本提不起太多兴趣来。
但是就像是双休日的时候,你只想躺在家里刷手机,睡懒觉,肚子饿了直接叫外卖,傻x领导却喜欢借着双休日搞什么团建活动,让你去爬山,让你去喊一些羞耻的口号,还有做各种听起来励志,实际上很尴尬的游戏之类的。李悦如今就是这种心态,自个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再不济,在家陪着孩子玩,也比去嵩山凑热闹强。
可惜的是,诏书都送过来了,李悦根本没有理由拒绝,总不能说,我预感到到时候会生病,所以先请个病假吧!
杨瑶见李悦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不免有些难以理解:“封禅之事多少年都难得遇到一次,若非这次灭了吐蕃,圣人还不至于再次封禅,上次封禅,十五郎没赶上,这次圣人特意点了你的名字,怎么你对此竟是一点兴致也没有?”
李悦摊了摊手,说道:“封禅除了本身具备的政治意义之外,本身就没有太多意思!我为什么要对此有什么兴趣呢?”李悦没说的是,这种事情,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作秀,要是李悦自个搞,那起码还能通过这种形式创造一批工作岗位,推动内需什么的,但问题是,又不是在李悦的地盘上,而且,以那些负责此事官员的秉性,无非就是将劳役转嫁到百姓身上,说不定还要趁着这个机会,大捞特捞一番,李悦对此能有什么好感才怪!
“阿瑶你对这事很有兴趣吗?要不,到时候咱们一块过去?”李悦笑道。
杨瑶很是心动,但是最终还是理智地摇了摇头,说道:“当年天后娘娘想要跟着圣皇一块去封禅,朝堂上都不知道有多少人嚼舌,想来这次也是一样,除了天后娘娘和她身边侍奉的女官,就不会有女子登上封禅台了,既然过去了也只能在山下等着,那我还过去作甚!十五郎你倒是可以带着孩子去见一见世面,唉,等到咱们去了海外,只怕以后这样的大场面就见不着了!”
李悦撇了撇嘴,说道:“有什么见不着的,现在乘船往来琉球和泉州,也不过就是一两日的时间,就算是从明州到泉州,也不过就是数日的行程,咱们虽说去海外称王,那也是大唐亲藩,回头想要见识一下中原的光景,无非就是来朝贡便是,有什么麻烦的!只怕过个几十年,咱们的子孙到了长安和洛阳,说不定还觉得不过如此呢!”
杨瑶听得一惊,连忙说道:“这话可不能乱说,长安和洛阳是什么地方,哪里是随便什么地方都比得了的!”
李悦见杨瑶这般,也没有跟她辩驳的意思,长安和洛阳之所以繁荣,其实不是因为当年建造得有多壮丽,主要还是有着人气的附加,如今的长安和洛阳,差不多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级大都市了,里面容纳的人口算一算,比起那些小国一国的人口还要多,所以才有了那般盛况。但是,只要自家经济发展得足够快,人口繁衍足够多,再加上越来越先进的生产技术,自家在南洋再建一个超级城市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且,因为早就考虑到了人口增长的问题,到时候规划还会更加合理一些,说不定论起舒适度来,比长安和洛阳还要强一些呢!
不过这种事情,放在这个时代,其实是有些僭越的,杨瑶之前也是担心这个。李悦这会儿也反应过来,只是笑了笑,然后转移了话题,说道:“不过,带晞儿去见见世面也是应该的,按照规矩,以后咱们的家业主要就是由他来继承了,所以,该认识的人也得认一认才行!”
杨瑶轻笑一声:“还不知道他乐不乐意去呢,他如今正憋足了一口气,要作出一番事业来,这去一趟洛阳,怎么着都得耽搁一两个月,他只怕未必乐意!”
李悦也没有强制的意思,李晞这个年纪,放在后世就是个刚刚上中学的学生,但是放在这个时代,差不多都该定亲,算得上是大人了,因此,这些事情自然是应该考虑一下他的意见的:“那就去问问他吧,他乐意就一块过去,他要是觉得如今那一摊子离了他不行,那么就留下好了!”
杨瑶点了点头,说道:“他如今正在跟明珠比试呢,他没有真正打过仗,手里头也没什么人马,自觉在这上头输了明珠一筹,就想要在内政上头扳回来。这两孩子,别看平常的时候玩得好,亲亲热热的,但是在这事情上头,一个个都好胜得很!”
李悦却是非常满意,这样一个到处都充满了机会和活力的时代,他们这样的身份,躺平佛系才是悲哀,就该有斗志有竞争才行:“这是好事,他们如今都不小了,哪能像是之前一样,什么都不在意呢?他们要真是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阿瑶你又要担心了!”
杨瑶被李悦说得不由笑了起来,世界那么大,这样的竞争又不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什么利益上的冲突,既然如此,干什么约束他们,不让他们生出野心来呢?有野心就往外看,不要盯着自家那一亩三分地,海外不知道多少无主的土地,尽管去征服便是。这般想着,杨瑶也跟着生出了许多豪情,看着李悦的眼神愈发充满了敬仰与爱慕。若不是自家丈夫率先走出了这一步,自家孩子哪里会有那样自由肆意的未来呢?
李悦给李晞甚至是明珠都送了消息过去,询问他们的想法,结果这姐弟两个在这事上都很一致,封禅的确是一大盛事,但是跟他们有多大关系,有空去凑这个热闹,不如先好好搞一搞基建,多开挖一些水渠,开垦一些土地,研究新的种植技术,甚至是引入新的经济作物,让下面的百姓过得更好,人口增长更快!
李悦接到两人的回信,不由失笑,便也不再多说,便直接带着人北上洛阳,准备参加封禅大典。
只是,李悦根本没想到,这一场封禅大典根本没有成功举行,甚至,封禅台才刚开始修建,就被叫停了。
李悦在胶州就隐约听说了消息,说是李治在一次散朝的时候晕厥了一次,御医费了不少功夫,才算是将他救醒了,只是,御医也直说了,李治这个情况只适合静养,不能再舟车劳顿,更别说是做什么重体力的事情了。
很显然,封禅其实就是一件重体力的事情,虽说爬山这种事情,可以直接坐着辇车被人抬上去,但是,要穿着全套的礼服走一整套的流程,这绝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皇帝的礼服跟常服完全是两个概念,常服嘛,可以不用太讲究礼制,但是礼服就不一样了,皇帝的礼服叫做衮服,跟冕冠一起称作是衮冕,衮服上衣下裳,以龙、日、月、星辰、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为饰,另有蔽膝、革带、大带、绶等配饰。这鞋纹饰多半是用金丝绣的,哪怕金丝抽得很细,但是这玩意终究是重金属,所以,正常情况下,一套衮服就有一二十斤的重量,再加上十二毓的冕冠,还得保持一定的仪态,身体不好那肯定是撑不住的。
李治固然也有些好大喜功,但是总不能以自个的性命为代价来装这么一回,这一个装不好就变成笑话了!
事实上,李治这一病,也在朝野内外引起了不少议论,封禅这种事情,本身就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就像是当年秦始皇封禅,半路上遇到了大雨,后来就被那些儒生说成是大秦没有天命,浑然忘了是他们这些儒生跪舔始皇帝,帮着始皇帝拼拼凑凑搞出来的一套封禅流程。李治之前封禅过一次,是在泰山,这次又要封禅,还改到了嵩山,难免叫人觉得这里头有问题,要么就是李治自个功绩不够,老天爷不愿意让他第二次封禅,要么就是嵩山这地方跟李治相冲。
当然,李治自个肯定是不肯承认的,或者说,李治其实没那么相信所谓的命数。在武后劝慰李治的时候,李治直接摆了摆手,说道:“朕这些年身体一直不好,之前也不过就是调养得当,之前用了许多心力,又有吐蕃大胜的喜讯撑着,这才自以为自己已经大好了,实际上,朕的身体,如今自己也明白,早就不是年轻那会儿了,是真撑不住这样的事情了!”说到这里,李治不免叹息了起来,哪个皇帝不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呢?就算是徽钦二帝,都被羞辱到那个份上了,还信奉好死不如赖活着呢!而对于那些大权在握的皇帝来说,更是如此,只有足够长的寿命,才能让他们一直把握住自身的权柄,才能一直高高在上。
可惜的是,李治的身体不好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要不是记得李世民当年服用丹药,以至于背上生疮,痛苦不已的情况,李治还真是有心求助于道家的丹药,他这些年来,除了孙思邈之外,民间的大夫也看过不少,但是,就像是孙思邈所说的那样,他这个病,就是只能养着,以现在的医术,根本不能根治。所以,李治如今对于死亡也比较坦然,毕竟,他早就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只是事到临头,李治还是有些遗憾。
主要是遗憾自个的几个儿子,一个个都不成器,也是他当年将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培养李弘上面,为了防止再次出现贞观年间,几个皇子夺嫡造成的各种麻烦,李治将李弘捧得很高。但是谁能想得到,李弘小时候还好好的,成年之后,身体就不行了呢?这简直是坑爹!李贤一开始的时候觉得还好,但是真上来之后,就发现了他的不成熟,他太想当然了,而李治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等待李贤成长起来。而李贤如今已经被加急送到了吐蕃,李治甚至想着就算是自己驾崩了,也别让李贤回来奔丧了,免得回头李贤又被人利用,闹出什么事端来。
但是再一看剩下的两个儿子,哪怕李治当年自个做太子的时候,也是以仁懦著称的,结果轮到两个儿子一个赛一个窝囊的情况下,李治又觉得心里头堵了一口气,别提有多难受了!做皇帝的人就是这样,儿子太能干了,生怕儿子夺了自己的位置,儿子有些无能呢,又觉得儿子不类己,叫人生气。
只是事到如今,李治也没有别的选择,他开始有条不紊地召见朝臣,判断他们的立场,恩威并施,希望等自己驾崩之后,这些朝臣能够帮着新帝稳固朝局。当然,不管是哪个儿子登基,武后肯定是要摄政的,别看武后年纪比李治还大几岁,但是,武后如今看起来可比李治年轻多了,李治很怀疑,以武后对于权力的渴望,自个儿子什么时候才能真正亲政。不过,有道是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李治虽然不至于这般没有担当,但是他自觉自己能做的已经做了,儿子要是再不争气,他这个做阿耶的总不能死了还得给他们操心,所以,李治便也不再多啰嗦,然后直接了当地就定好了日后继任皇位的人选,也就是李显。
李治也没搞什么先册封太子的把戏,册封太子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他如今这个身体,是真撑不住这样的折腾,别搞得流程还没走完,自己就先驾崩了,因此先留下了遗诏,等回头再跟几个重臣确认一下,干脆利落还省事。
武后对此并没有反对,如今就这两个儿子在身边,选谁不是选呢?李显又占了年长的便宜,自然是他即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在武后看来,选择李显其实比选择李旦更好一些,李显是个耳根子很软的人,他跟王妃韦氏感情很好,甚至不能说是感情好了,他就是个标准的妻管严,韦氏性格强势,李显素来对韦氏唯命是从,但是韦氏嘛,在武后看来,这位空有野心,实际上并没有相对应的手腕。而李旦呢,因为妻族不给力的缘故,无论是刘氏还是窦氏,都是小心谨慎的性子,这样的人很难抓到他们的把柄,对于武后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也就是韦氏这样浅薄的性子,更符合武后的利益。因此,武后不仅没有反对,反而推了一把,直接吩咐按照李显的体型去准备礼服还有其他登基所需要的东西,她自个呢,却是摆出一副贤淑的模样,每日里在李治身边陪伴侍奉。
李悦到达洛阳的时候,李治虽说还没有进入弥留状态,但是这些日子也都是在卧床休养,一天里头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昏睡之中。
这些日子以来,李治一直命人在城门口等待着李悦的到来,李悦的车架才出现在城门口,立马就有人迎了上来:“闽王殿下,奉圣皇和天后口谕,诏殿下即刻进宫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