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种种曲折后,他们终于彻底接受初一昭告天下的两道圣旨,甚至还有人自然而然以‘元君殿下’提前称呼宋佩瑜。
宋佩瑜愣了下,点头与对方回礼后,脚步忽然变得匆忙起来。
重奕没急着与宋佩瑜去前面,他瞥了眼年轻朝臣身上的官袍。
正六品的吏部小官,能出现在大朝会的最低标准。
“去詹事府任少詹事,或者去东宫找安公公领赏。”重奕将腰间的吊坠扔给面前的人,大步追上宋佩瑜。
吏部小官下意识的接住落点在他手边的吊坠,却没马上反应过来,太子殿下与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直到惊觉身上满是各种犹如实质的目光,吏部小官才猛得原地蹦了好几下,赶在看到永和帝靴子的瞬间,将屁股砸在椅子上。
吏部小官紧紧握着手中的吊坠。
少詹事!
还是太子殿下亲自提拔他!
在吏部小官周围,刚好看到吏部小官拿到太子信物全过程的人,除了暗骂‘马屁精’,只能垂下眼皮遮挡其中的羡慕嫉妒。
早知道
他一定守在大殿门口,看到宋佩瑜就立刻冲过去,大喊‘元君殿下’。
不,他应该冲过去就跪下!
跪太子元君,不丢人!
永和帝十分满意朝臣们的平静,具体表现为,他终于不再一动不动的坐在皇位上,目光冰凉的盯着正在‘吵架’的朝臣,仿佛下一刻就会提着剑劝架。
今日的永和帝,心情肉眼可见的舒展。
他甚至有心情与朝臣们细说,最近才开始养的小动物。
从虎、狼之类的猛兽,到梅花鹿、白鹿这类灵巧寓意好的动物,再到貂、狐这类可爱的小兽,甚至连天上飞的大雁和海东青都有。
随着永和帝的介绍越来越详细,朝臣们的脸色也越来越木然。
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永和帝是因为朝堂之争烦闷,突然发现养小动物的好,已经沉迷其中。
恰逢今日心情好,才会与他们详细介绍这些动物。
直到看见光明正大坐在一起的重奕和宋佩瑜,还有另一边面露满意的云阳伯,朝臣们才明悟。
早就听闻前段时间,太子殿下总是喜欢去城外。
那些动物恐怕都是太子殿下猎来,准备在下聘的时候,做头一抬聘礼。
别人家的头一抬聘礼,都是提前好几年就寻吉物养着。
最多就是怕中途出现意外,将吉物养死,导致下聘的时候慌手慌脚,在分别的地点养两对吉物。
等到正式下聘前,男方的父亲才会亲自给吉物喂食,然后让儿子拿着吉物去下聘。
太子殿下在外三年,没提前准备吉物也能理解。
毕竟吉物要亲自去寻,才能体现诚意。
只有凭借自己,猎不到吉物的人,才会让护卫或者长辈代劳。
在太子殿下身上,显然没有猎不到吉物的可能。
但这不是太子殿下去寻找吉物的时候,一口气抓回来的理由。
刚才陛下说他最近养了七对还是八对动物来着?
朝臣们正想着,要怎么才能不动声色的拍个马屁。
嘴角的笑容越来越真诚的云阳伯忽然开口,“臣最近也养了对小猫,也许能与陛下交流些心得。”
永和帝抚掌大笑,连声道,“猫儿好,正好朕没养猫!”
朝臣们立刻闭上嘴,突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他们怕拍马屁的时候,一不小心拍到马蹄子上。
不是只有下聘的一方才需要准备吉物,难道元君的嫁妆里也要有吉物?
朝臣们面面相觑,隐秘的交换眼色,却始终没有结果。
他们也听过民间有男子和男子成婚的事,却从来都没亲眼见识过。
就算亲眼见识过也没用,太子大婚,怎么可能与民间相同?
宋佩瑜默默低头,尽可能让自己藏在重奕后面。
为什么会突然提起那些动物。
陛下提也就算了,毕竟重奕那么厉害,陛下想要炫耀也是人之常情。
大哥居然也跟着凑热闹。
宋佩瑜捂着脸,在心中祈祷,千万别有人问那两只猫崽的来历。
那是他承诺一辈子的小鱼干后,从后巷刚生产的母猫处,绑架回来的小猫崽。
宋佩瑜是知道宋瑾瑜因为被永和帝追着炫耀,心情不太好,才特意寻了对猫崽儿。
当初将小猫崽抱给宋瑾瑜,大言不惭的说小猫崽是他的猎物时,宋佩瑜也没觉得哪里不对。
那时的宋佩瑜完全没想过,他竟然会在不久之后,面对在朝堂所有同僚面前,暴露他独特狩猎方式的危机。
从大殿外进门的人,及时化解了宋佩瑜的危机。
来人跪在大殿中央,一板一眼的开口,“陛下,陈国和楚国来信。”
永和帝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
他闷声让来人起身,却决口不提要看陈国和楚国的来信。
嫌弃之意,溢于言表。
孟公公及时拿起摞折子,递到永和帝面前,“陛下,这是专门挑出来的折子。”
永和帝脸上的表情稍缓,又看向下首的臣子们,“这几日收到几份让朕拿不定主意的折子,想请众卿为朕拿个主意。”
孟公公从第一封折子开始念。
“罪臣”
宋佩瑜刚放松下来的心情再次陷入尴尬,这次却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写这份折子的人。
他刚巧记得这个人,前几日弹劾他的人中,属这个人的用词最为凶恶,说是刀刀见血也不为过。
偏生这个人弹劾宋佩瑜,从来都不会造谣,都是抓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限放大。
比如宋佩瑜和重奕从兖州赶回咸阳的路途中,每次都会被重奕抓去太子仪仗上的事。
这个人就非得抓着宋佩瑜的‘僭越’不放,然后引经据典,‘合理’推测,宋佩瑜还没正式成为太子元君就如此放肆,将来成为太子元君后,定会弑夫篡位。
宋佩瑜证明自己的清白后,与对他群起而攻的朝臣们算账的时候,自然也没落下这个人。
这个人却没什么把柄可抓。
宋佩瑜调查他的时候,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抠’。
明明不缺钱,却抠的让人叹为观止。
这个人抠,是对自己手中的钱抠,不会因此去肖想别人的钱。
竟然能算得上两袖清风。
宋佩瑜懒得与这种人计较,也不至于没查出来别人的把柄,就要凭空捏造出个把柄。
如果他这么做的话,与这些污蔑他的人,又有什么区别?
可惜宋佩瑜愿意放过这个人,这个人却不愿意放过自己。
弹劾宋佩瑜失败,参与其中的人几乎全军覆没后。
这个人作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居然不夹起尾巴做人,而是火速参与到罢官计划中,成功作到被恩准在府中没有期限的养病。
这才两天的时间,这个人就再次振作起来,马不停蹄的给永和帝上请罪的折子,想要回到朝堂。
宋佩瑜不得不佩服这个人强大的执行力。
他却没有想到,写骂人折子时,用词那么犀利的人,写请罪折子的时候,竟然能如此肉麻。
孟公公念完折子后,永和帝猛灌了口茶水,毫不犹豫的道,“让他安心养病。”
没眼色的老东西,拍他的马屁有什么用?
连得罪的人是谁都没弄明白。
有了第一封折子打底,众人再听后面的折子,终于没了那种如坐针毡的感觉,心中却忍不住将正在念的折子和第一份折子作比较。
总觉得后面的折子,在用词上没有第一份折子恳切,好像缺点什么似的。
孟公公每念完一份折子,永和帝都会说句‘让他安心养病’,从无例外。
直到第六份以‘臣自知言行无状,请陛下、太子殿下、元君殿下宽恕。’为结尾的折子出现。
永和帝才‘嗯’了声,看向下首重奕和宋佩瑜的方向,“你们觉得如何?”
宋佩瑜死死捏着重奕放在桌子下的手腕。
重奕顿了下,反手将宋佩瑜的手捞进手心,眉目间的不以为然才散去了些。
他抬头看向永和帝,敷衍了句,“能知错”
宋佩瑜的手指在重奕掌心快速挠动。
“不错。”重奕勉为其难的补上两个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耳后忽然升起抹淡淡的红色。
宋佩瑜想起身回话,无奈自投罗网的手正被身侧的人紧紧拽着,只能坐在原地若无其事的道,“臣以为殿下所言甚是。”
永和帝点了点头,又看向朝臣们,“既太子和元君大度,就小惩大诫,罚他半年内,折半领俸。”
朝臣们自然不会反对。
梁王已经亲自前往梁郡,既是永和帝愿意体恤梁王,准梁王偶尔回梁郡看儿子,也有让梁王回梁郡,网罗梁郡的贤能之仕,带回咸阳的意思。
另外,永和帝也将纳贤招德的诏书,发往翼州、兖州、青州。
想来不久之后,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拖家带口的来到咸阳。
在这个关头,朝臣们自然希望,朝堂能留下尽可能多的赵臣。
幽州才是龙兴之地,是幽州臣子见证永和帝从燕国叛臣成为中兴之主。
他们绝对不能忍受,在采摘胜利果实的时候,被莫名其妙的人截胡。
要不是那些不争气的东西先惹恼陛下,他们坚决不会同意陛下广招其他地方的人进入朝堂的想法。
等孟公公念完所有请罪折子,永和帝才看向站在朝堂中央,带来陈国和楚国消息的人。
“去,将他带来的两份文书也念出来,让众卿都听听。”永和帝指着正站在大殿中央的人道。
没等孟公公走过去,来人就主动将早就拿在手中的文书举了起来。
刚好楚国的文书在上面,孟公公顺势先念楚国的文书。
打开火漆,却掉出两封信。
一封来自楚国襄王,行文间皆是让众人熟悉的风格,言辞热情的祝贺重奕与宋佩瑜好事将近,还提及他为重奕和宋佩瑜准备了份礼物,希望能赶得上重奕和宋佩瑜的婚期。
另一封信来自楚太子,收信人同样是重奕,冷淡的祝贺重奕好事将近。
相比较襄王信中亲近又不失分寸的言语,楚太子的信就显得格外冷漠,却十分符合楚太子和赵国的关系。
收到来自襄王的信,最开心的人反而是肃王。
他让人将孟公公念过的信,拿到他这里来,逐字逐句的看过后,直接揣进怀里,完全没有再给重奕的意思。
然后是陈国的来信,孟公公撕开火漆,展开信纸,正要开始念上面的内容,却突然脸色大变。
“陛下”孟公公顿了下,深深的低下头。
这封信恐怕不适合当众念出来。
永和帝眉宇间的不耐更甚,朝着孟公公伸出手。
孟公公立刻小跑过去,将信放在永和帝手中。
永和帝一目十行的看过信上的内容后,将信纸折叠放入怀中,一言不发的起身,大步朝后殿走去。
孟公公愣了下,“退朝”两个字刚喊出来第一个,永和帝突然去而复返,沉声道,“朱雀、狸奴、云阳伯、尚书令”
总共点了九个人,与他共同去后面。
等这些人的背影彻底消失,被永和帝的气势影响,连呼吸都不知不觉放得轻缓的朝臣们才松了口气,继而与左右疯狂交换目光。
陈国来信上,究竟写了什么?
竟然能让陛下当众失态,还叫走那么多的重臣。
难道要议和?
当年赵国一鼓作气的拿下翼州、兖州、青州,无论是形势还是士气都一片大好的时候,朝臣们曾根据要不要顺着青州南下,对徐州出兵的事,吵得不可开交。
恰逢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有场倾盆大雨。
赵军亲眼看着平地变成湖河,险些以为是有神仙显灵。
重奕亲自去看过大雨后的湖河,让人传信回咸阳。
三十万赵军,至少要被消磨掉三分之二,才能彻底拿下徐州。
除非赵军能在短时间内,人人精通水性,且能做到在船上厮杀的时候,不会眩晕。
可赵军十个里有八个都是旱鸭子,怎么可能做到这两点?
如此,赵军才会停在青州,没有继续南下。
从那之后,许多赵臣都默认,除非陈国主动发起战争,否则赵国很有可能与陈国相安无事至少十年。
起码要等赵国有支像模像样的水军。
然而现实却与大殿内的赵臣们所想甚远。
陈国送来的这封信上的内容十分简单。
既不是宣战,也不是议和。
只是单纯的以极恶的语言嘲讽咒骂重奕和宋佩瑜,其迂腐的嘴脸和恶的用词,胜过赵臣百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