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无。”
姬昌眉头微皱,他精通卜算之法,也了解些鬼怪之事。以丞相修为,再怎么也不该……
他手指忽然顿了顿,合眼叹息道:“无解便无解了。”
自那日起,西岐的懒汉骤减。人们闲来无事便去下地,看着自家田间的苗越来越多,他们心情也跟着好了许多。
懒汉们每日最起码会下床活动,他们发现自己平日走一走,身体也到有了力气。
西岐的样貌改善了不少,人们的确比以往勤奋了许多。可在西岐这片大地上,总有一团阴霾在笼罩着他们。紧张与急迫感让他们时刻内心绷紧。
没饭吃时他们日日盼着吃饱,可再也不用担心饿死以后,他们开始变得茫然不知方向。
殷商。
烛火摇曳,灯油燃了大半。
子升左手抵在桌案上,右手执笔对着卷起的纸张涂涂改改。
子升想要建设一个美好的殷商,他得从方方面面细化。
首先,粮仓要充足,没有粮食一切都是空谈。更别提将来还要打仗,因此每一次收获时,整个殷商的粮食产量减去百姓一年所需粮食还得有大量剩余。
至于为何明明殷商每年都可以收获两三次,却非得让百姓一次就拥有一年粮食?
因为百姓除了吃,还需要屯,屯粮会带给人安全感,让人心中有底,最重要的是万一哪日受灾,殷商也无法供应,到时百姓有余粮也不至于饿死一大片。
同时,粮食不仅需要用来吃,平日看病,换物等都需要粮食……
子升将这些项目列完后伸了个懒腰。
他靠在椅子上望着屋顶,烛火映在他瞳孔中如星辰般煞是好看。
他想了想,所以该怎么提高粮食产量?
其实子升已将此事进行了大半。
如今红薯土豆种子有了,也普及了。高产量作物种子也筛选出来了,种子这方面已经不成问题了。
现如今殷商耕地面积除了朝歌,其余地方远远不够。他当年实施的政策没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地方在于他手头能用的人太少,他并不能将殷商各地抓在手心。
仅凭臣子们对王室的忠心,各地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能用。
子升又将这条记到了纸上,学宫真的得快些培养官员了。如今能分配到地方当官的也只有不过百人……这,远远不够啊。
子升头秃了。
赤苗苗从他脑袋中钻了出来,帮他将快要掉的头发扯住,重新粘上。
第三点,子升得让学宫中人想想办法去量产些化肥,这样粮食产量也会提高。
最后,子升托腮,他白净的指尖在桌面敲了敲。
殷商这么多人,要是全拿去种地倒是可惜了,有四分之一人种地就不错了。
所以他得想办法解放劳动力。
多搞些劳动工具可以省力!
用三轮车运粮可以省力,不过这方面的经过当地府衙管控。
最重要就是修路!要致富先修路,修路可以减少许多劳动力损耗,同时也是壮大殷商的一个不可或缺因素。
先将路修平整,待将来有条件了,还可以幻想水泥路!
但是……修路貌似有些叫不动人了?
子升无奈趴下,脑袋贴住了冰凉的桌面。
民间。
当年以工代赈恍若一场梦,无数人为了一日三斤粮卖力。而那三斤粮的确如久旱逢甘霖,不知救活了多少人的命。
三年过去了,曾经面黄肌瘦的农夫如今面色红润,身强体壮。
他们虽时不时回忆着当年那碗粥的味道,可如今若是再让他们以工换粮他们可是不愿意了。
他们每年能收数千斤粮食,也没必要再去吃那个苦了。
当然他们也不会回踩,他们依旧感激当年摄政王所做所为。
现在他们吃喝不愁,整日只需要顾好他们田里的地,其它的不需要再去管。
他们的现状也恰是子升最苦恼的,他想要继续建设下去就需要人力,但是人们已经“没了世俗的”,子升也不是喜欢强迫人之人。
子升思考了两个时辰,脑海中渐渐浮现了思路,他的双眼弯成了月牙。
一月后,殷商有三分之一的城池开设了“殷商医馆”。
医者每个月来医馆一次,一次呆一旬。医者不在时,医馆主要售些常见的药,如擦伤,头疼脑热等……
医馆价格相对便宜,最重要的是它有殷商做依靠,人们总体放心。
只是医馆不收粮食,它只收“钱”。
而这钱必须由朝歌那边传出,其余一律不作数。
至于如何来钱?
一是可以用粮食换。
二是府衙今日招修路之人,每日报酬两枚钱。
此消息一出,一些闲在家的人忍不住了。
谁还不会生病?谁家又还没有个老父老母?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倒不如去做工,将来也是个保障。
同时,不仅仅是修路,一些城池也开了家小食肆,专门卖些稀罕菜。
要吃可以!得要“钱”!
别看只是一盘菜,来往行人闻着这股味儿,口水怎么也止不住。
不就是钱吗?
行!我去做一天工,就为尝尝你这菜是什么味道!
当然,尝了一次就有第二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