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的书臣妾放起来了。”
马恩慧说着,便安排侍女去书架中取来。
朱允炆微微点了点头,目光看向桌案上的信,不由抽了出来,问道:“谁来的信?”
马恩慧莞尔道:“还能是谁。”
朱允炆看了看信封上的字,顿时了然,这是丈母娘来的信,虽在京师,却也不方便时常入宫探望,只能偶尔来一封信,顺便托人带点东西入宫。
“那,这赚钱的法子不就来了?”
朱允炆眼神一亮,挥了挥手中的信。
“这算哪般法子?”
马恩慧皱眉,一脸疑惑。
朱允炆看着缺乏商机意识的马恩慧,笑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难道说寄信不是商机,不可以赚钱?”
古代不像是后世,想谁了一个电话过去,隔着上万里也能“面对面”。
古代是从前慢的时代,寄信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主要方式。
古人如何寄信,四通八达的驿站系统?
别想了,八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都轮不到寻常人,驿站是给皇室与官府服务的,跟平民一封信的关系都没有,这个时代也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项目。
那普通民众如何寄信?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最典型的方式,就一个:
找人捎带。
比如张三家住江西,现在要去京城赶考了,隔壁家的二嫂子听到消息,便托人写了信,找到张三:我儿子在徽州府呢,你路过的时候,给捎个信……
如果是县太爷要进京述职,或县太爷要调任了,那也可以捎带信件。
但前提是,你得认识人家县太爷。
有些官员有社交牛什么症,结交了无数朋友,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一旦出远门,那行李绝对少不了……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小故事:
东晋时期,豫章郡守殷洪乔去南京了一趟,准备回豫章,不少南京的朋友找到殷洪乔,让其捎信回去,殷洪乔收了信,数了数,竟然多达一百多封。
殷洪乔也可能是认为信太多了,占地方,也可能认为自己是官员,又不是什么信差,于是在路过一条河的时候,把信全丢到了河里……
当然,也不能完全指责老殷,你若是出国了,几十个朋友,几十个清单,让你去免税店买东西带回去,你估计也会暴走……
可问题是,找个当官的朋友并不容易,而且等当官的出差,是不是有点太熬人了?
三年一述职,难道三年传一封信?
捎带不可行,那就只能找其他法子了,这个法子就是找特殊的人来邮寄,而这一群人,就是商人。
商人出差的频次可比官员多多了,而且还有着“规律”,走南闯北,能带的区域也广。
只不过商人嘛,他们需要先顾买卖,空了再去传信,时间也比较长。当然,他们也收费,几十文,上百文都有。
当然,历史上也出现过“信客”,专门负责传信或传物,这类人和后世的快递员、邮递员差不多了。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邮筒”,即细长的竹筒。
此外,那就是飞鸽传书了,只是这小东西局限性太多,成功率太低,想保证成功,估计一次要多飞几只鸽子……
对于当下的大明而言,快递行业还是一个空白,还没有出现真正的面向百姓的邮传机构。
而这,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朱允炆深知这个时代“家书”的价值,知道纸短情长背后的温暖,决定将邮政办起来。
对于朝廷而言,办邮政有着得天得厚的优势。
分布在大明土地上,有着数量庞大的驿站,而这些驿站中的人员,很多都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大量闲置的力量,仅仅依靠着朝廷饭碗,总是不合适的。
拉出去捞点外快,打个零工,总不成问题吧。
兵部不是主张整修驿站吗?
现在是机会了。
朱允炆将想法告诉了马恩慧,心情舒畅至极。
日后朝廷驿站,就将分为民用、官用两个板块,人员、物资都不缺,不需要额外支付工钱,就足以将邮政运转起来。
“试点之地选在山西、山东、河南、北直隶!”
朱允炆没有将京师作为第一选项,而是考虑到山西移民问题,决定用“快信”的方式,拉进移民与家的距离,削弱其焦虑与担忧。
(本章完)
https://www.xddxs.co/read/47596/29908663.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xddxs.co。新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xddxs.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