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狄惨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回了胡人的大营。
本来就已经在崩溃边缘的池桂顿时如同遭受晴天霹雳。
完了!
本来还有一线希望的胡人直接绝望。
除池桂部外,其余六部首领全部蠢蠢欲动。
今年草原干旱,迫于生计,也为了转移内部矛盾,草原各部共同商议南下,实在是没想到会遭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再耗下去了。
各部都已经萌生退意。
但,撤退就意味着失败,失败需要有人承担责任,这责任谁都不想承担。
现在最着急的就是池桂,这两次败仗损失最大的就是他的部落。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实力和威望同时锐减,现在池桂部已经无法安然坐在东胡大汗的宝座上了。
虽然各个部落还不会明面上造反,但也不再会像从前那样听命于他。
这无疑会严重地影响池桂部的生存环境。
撤退,一定要撤退!
池桂下定决心。
如果再遭受一次大败,回去说不定就直接被其余各部取代了。
趁现在还有一些实力,赶紧知难而退。
只是如何劝说其余部落的首领?
他们也一定想撤退,只不过若是由他提出,难免会遭受反对。
这可是推脱责任,挑战池桂权威的大好时机。
局势愈发紧迫,一连好几天,双方都没有发生重大的摩擦,只有少股部队在局部爆发了一些遭遇战。
战争的天平此时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知道崔炀部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
胡人由此惴惴不安。
如今势力差距变大,他们再也不能游刃有余地在城外随意屠杀。
气氛再次达到冰点。
苏启没有主动进攻,胡人也没有任何动向。
郑岐率领的骑兵部队也因为任务结束而重新回到城中。
苏启再次召集众人商议,该如何再次痛击胡人。
经过几轮反复磋商,苏启决定,让崔炀率大军出城进攻胡人,发起最后决战,彻底结束战斗。
就在此时,两个消息同时传到苏启手中,使局势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第一个消息是从蓟城传来的,巨鹿秦军有了新的动向,正在边界集结兵力,似乎有进犯的打算。
第二个消息来自胡营,池桂遣使议和。
如果这两个消息单独传来,苏启都不会有所动摇,但同时传来,他就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虽然苏启不这么认为,但现如今,燕国政权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塞外的异族,而是中原腹地的秦军。
章邯大破楚军之后会北上攻赵,虽然会遭遇大败,但那都是之前的历史,苏启也不能确定是否会发生。
所以,苏启决定议和。
但不是简简单单地和平谈判。
众所周知,战争打完之后一般就会进入谈判阶段,然后签一些和平条约,割地赔款通商一样也逃不掉。
既然要谈判,那就必须要有非常必要的语气相配合的军事行动。
于是苏启即可下令,让崔炀北上,把守住长城各个关隘,没有他的命令,不准放胡人出关。
然后,苏启亲自给东胡可汗回信,约定和平谈判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为了表示诚意,他还答应,谈判当天放回牧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