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可以到东胡来开采其境内的天然矿藏,并给予对应部落相应的五谷粮食,具体数目,由燕国与矿藏所在的部落商议决定。
其实这一条并不是通商,而是苏启单独列出来想要不付代价拿到手的,但池桂坚决反对,并且得到了部下们的支持,所以苏启不得不让步。
通商还有一条,胡人必须无条件的向燕国出售战马,如果要出售给别国,价格要高于燕国五成。
条约的签订经历过些许反复,但总体上十分顺利,没有出现大的意外,这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苏启十分满意。
经此重创,又加上池桂部实力锐减,东胡暂时不会南下了。
苏启可以趁机向南发展。
先前制定的策略,平定燕国,算是基本完成了,接下来就该将目光放到中原大地。
条约签订后,东胡飞速出关,连夜逃回草原。
苏启趁机让崔炀跟着,沿途收复关隘,并留下重兵防守。
自此,燕国北境的危局暂时平息了,渔阳郡已经牢牢掌握到了燕国手中。
万事已经安排妥当,苏启便启程回了蓟城。
朝中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涿县大营的两万铁甲军在击败阳狄后,旧地安营扎寨,等待苏启的指令。
陈琅多次派人过来,都被顶了回去,使得蓟城中气氛十分紧张。
苏启将要回城的消息已经传到蓟城,但却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
直到苏启入城之后,众人才得到消息,感到非常震惊。
苏启的飘忽不定让许多人惴惴不安,特别是那些奸猾之人。
回到丞相府的苏启谁也没见,这些日子他从监察司那里得到了消息,说他在蓟城百姓中的口碑逐渐不妙。
最主要是因为他对胡人的残暴引起众人回想起当初苏启冷血无情地对待燕国某些老士族的情形。
虽然没有人说,但“残暴”这两个词已经逐渐与苏启联系起来,这不是意见好事情。
所以,派去捉拿何威与陈骞的人也暂时被苏启召了回来。
他知道,这些所谓的民心根本不是普通劳苦大众的心,而是士族读书人的心。
主宰舆论的永远是读书人,而舆论有时候比暴力更可怕。
士,本来是周朝分封制度下的一个微末的阶层,随着分封制的日益崩溃,士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士的地位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但士终究是贵族,微末的贵族也是贵族,他们都接受过教育,掌握知识,人数也多,人才的发生率就极其高。
所以士慢慢就变成了读书人的统称,而世世代代都有封地,从而世世代代都读过书的家族,就变成了士族,他们大多是封建制度下的贵族。
这样的家族是统治国家的根基,苏启不能完全得罪他们。
现在自己已经引起他们的不满了,如果再对他们下手,难免不会彻底得罪他们,同他们离心离德。
到时候纵然自己有强大的武力,也会在无边无际的杀戮之中心力憔悴。
他不能将这些人杀光,不然万一人才断层,自己就成了千古罪人了。
读书人都是金疙瘩,数量有限,杀一个就少一个,现在又不像后世科技那么发达,识字读书的人那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