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琅一听,暗叫糟糕,此二人危矣,不过苏启能做出如此大的让步,他已经很满足了,哪里还敢再说上面,只能领命。
“不知你来找我有什么是吗?”苏启又问道。
陈琅这才想起来,便说道:“卢安将军已经平定代郡,不日便要回蓟城了。”
“此事我已经知道了。”
“目下燕国实际控制的地方,已经有代郡、上谷郡、广阳郡、渔阳郡、右北平郡和辽西郡共五郡,但各地官员都十分紧缺,尤其是渔阳、上谷二郡,由于常年征战,人口稀少,官吏也几乎所剩无几。”
“那你有什么办法?”没有人才治理,就算是整个天下都在手中,也没有用,苏启也十分头痛,终于意识到了“燕地苦寒”这四个字的终极意义。
苦寒,不仅人口少,资源少,土地贫瘠,最重要的是人才也少。
再加上秦始皇将原来的大批燕国贵族迁徙到了咸阳,现在就算把所有留下的士族中能当官的人全部征辟出来,也填不满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五监九寺框架下的所有官职,更别说地方上的官职了。
“丞相,朝中官员甚多,大多在其位,没法谋其政,不如挑选能人下放?”陈琅试探性地提议道。
燕国建立之出,苏启所搬用的三省六部制虽然行政效率极高,但它是经过好几百年发展才演化出来的,其中有不少官职职能是重合的,也有不少官职只是为了制衡牵制其他职位而设置的。
这样的制度安排虽然好,但不太适合燕国此时的国情。
当初让大批士族进入朝堂只是为了巩固统治,让他们办事的想法不占主导,更多的是让他们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如此甚好,先暂时精简朝中的人员,将多出来的人下方到地方上去。”
陈琅领命。
“还有一件事。”苏启说道,“地方官到任之后,让他们仔细考察当地的百姓,选出其中富有才学者,推荐到朝廷里来,县令三人,郡守五人,三年推举一次,以后成为定制,燕国下辖地区,都行此办法。”
科举现在是不可能提出的,技术层面跟不上,而且跨度太大,这个时代的人,几乎全部都信奉“王侯将相有种”,合法性来自先祖,就算是力排众议开科举,也没有老百姓来考。
一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接触到书这种高端奢侈品,不可能识字;二是他们大多数是附庸在地主身上的,生存都是问题,更没有行动的自由。
科举虽然不可行,但察举制度还是可以的。
不管多么贫瘠,每个地方都有地主豪强,都有一少部分读书识字的人,通过地方官察举,还是可以选一些优秀的人才出来的。
不过这个制度的弊端也十分多,造成的麻烦也不会少。
但相比于现在,所有官员都是明面上世袭好得多。
至少更进了一步。
“这……”聪敏的陈琅自然想到了这么做的好处,但同时也想到了坏处,“怕是此法实行之后,各地方官民勾结,蒙蔽朝廷。”
苏启一笑:“其中细节,我们还可以慢慢推敲,比如官员不得在家乡做官,做官只得在一个地方连任三年,还可以派出御史不定期到各处巡查,反正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解决燃眉之急。”
陈琅听后,连连称赞。
有时候他是真的佩服苏启,觉得苏启真是一个制度设计的天才,三省六部制这么复杂的制度都能设计出来,运行了这么久,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足以证明苏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