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了解大明律法,第一次了解明光帝下的某些政策是为了什么,第一次明白过来,不是明光帝不会天下老百姓着想,而是某些官员仗着天高皇帝员,“上瞒下欺”,蒙蔽视听,哄骗了他们这些底层老百姓。
读不懂邸报,想要糊弄了事的底层官员:“……”
靠!
这还怎么唬弄?!
要不然,不让《大明日报》在本地发行?
不好意思,明光帝早就下令,《大明日报》必须全国发行,任何人不得阻拦。
还有就是,他能挡得了一时,能够挡得了一世?
只要有商人流动,那么必然会带来外面的信息,何况这《大明日报》还是明光帝亲自下令,全国发行的东西,那商人即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带着到处跑。
他们精着呢,碰到不讲理的地方官,直接翻报纸,指着哪一条哪一句,直接告诉对方,这是朝廷说的……
你要敢不遵守,老子就上告朝廷,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
当然了,地头蛇这种东西,肯定是会存在的。
阳光,总有照不到的地方。
可是,不管怎么说,《大明日报》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
同时,也让某些骨头比较硬的底层老百姓拥有了抵抗的武器。
所以,在很多人眼里,《大明日报》相当于另一个版本的邸报,应该是高大上的,不容侵犯的。可现在,《大明日报》竟然要做广告了?!
“好像是崇亲进了一趟宫,这道旨意就好了下来,要不然……”
“行,我们去见崇亲王。”
……
户部、翰林院官员拜访了崇亲王府。
李文崇早有准备,拿出了一套官说词。不过说词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文崇的态度,让他们意识到了一件事情——广告势必可行,因为这是明光帝的意思。
又没触碰到自己的利益,谁会犯着没事跟明光帝做对?
虽然有点小波折,但这事很快就定了下来,两部官员按照历来规矩,制定章程,没几天就递到了明光帝那里。
虽然大明王朝对天下书籍印刷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分为官刻、家刻以及坊刻三大体系,但管理书籍印刷的部分一直没有单独分开,而是放在了翰林院,有昭文馆、史馆、集贤馆三大馆,以及秘阁、龙图、天章等馆阁,挺复杂的。
姚大人负责《大明日报》以后,就被暂时放在了天章阁。
天章阁和龙图阁一起,本来就有皇帝顾问、参与论议或校订图书的职责。姚大爷手里的多收《大明日报》更是翰林院很多官员争抢的肥差,只可惜当初提出搞这个的是姚家,别人想要抢姚大爷的“总编”之位也难。
因此,其他人顶多做个副手,或者其他职责,分一瓢羹。
或许他们身上有诸多缺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文化水平不低,也特别会看上面的脸色,只要姚大爷制定出“标准”,他们二话不说,就把《大明日报》给搞好了。
相较于其他赚不了什么钱的报纸和书籍,《大明报纸》显然是个香饽饽。
即使《大明日报》目前的收入还比不上《金陵日报》,但因为《大明日报》体量极大,需要的人极多,即使两文钱一份的报纸也让皇家报社赚到了不少钱。
现在,《大明日报》要搞广告了,眼红的人就更多了。
因此,在制定广告章程时,也有人跟明光帝上言,想要把主编换成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