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图霸梦(笔名墨路狂徒)_第三卷:改朝换代 第一百三十五章 阳明心学(1 / 2)_皇图霸梦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三卷:改朝换代 第一百三十五章 阳明心学(1 / 2)

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九月初,南京,秦淮河畔。

傍晚的夕阳将秦淮河畔镀上一层醉人的金红色,月亮却已经迫不及待从东方升起,与散发着余晖的夕阳遥相呼应。

与其它地方不同,随着夜幕降临,秦淮河畔反而变得更加热闹,一艘艘装饰精美的画舫船逐渐出现在河中,丝竹管弦各类乐器的声音也逐渐从画舫船上飘出,小商小贩带着各类货物与归鸟逆途,踏着满地红叶,步入层林尽染的画卷,好一个秋意盎然的秦淮暮色!

出门吃酒的王孙公子和家世显赫的达官贵人流连秦淮兴致盎然,在这热闹的俗世,却总有人显得格格不入,河畔一处幽静的凉亭中,一名身穿玄青道袍的长脸青面男子正席地而坐,双目微闭似乎沉浸在入定状态。

不消说,此人正是南赣巡抚、千门掌门、阳明心学创始人——王守仁。

王守仁自幼习文、精读史书,十二岁便立志要读书做圣人,当老师告诉他“读书做官”乃人生第一等事时,他却回答:“人生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从而走上慢慢修心成圣之路。

王学(阳明心学)推崇及时觉照,此时王守仁于秦淮河畔入定,必是在内心妄念四起,正在问心格物。

何为及时觉照?明代官员学者耿定向在撰写王阳明传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能够很好解释这个概念:

一天,一个农夫来找王阳明,他身体年迈,无儿无女,亦无力耕种,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

王阳明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说道“您是一农夫,地乃命根。若卖了它,非死路一条。”于是,赠给老农几两银子,打发走了。

又过了几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忽见一地水土肥美,便不由出口夸赞。这时一个弟子告诉他,这就是前几日那老农要卖给他的地

王阳明一听,不禁“啊?”了一声,话音未落,随即又“啊?!”了一声。而后立即盘膝打坐,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吁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弟子都疑惑不解:“老师祛除了什么?”

王阳明严肃的说出两个字:“私欲!”

王阳明的这两个“啊?”,其实囊括了心学的本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当老农还没来卖地时,王阳明的心针对“老农卖地”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正如我们面对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时,本心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断的,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当老农来卖地,王阳明的心念产生:“身为农民把地卖了,不是等死嘛。”于是赠与他几两银子,让他保住土地,这个念头是善念。

后来得知那块地是老农的时,心念又产生:“我当时应该把老农的地买了。”

于是有了第一个“啊?”这个念头是恶念,所以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随着恶念产生,良知又闪电般地告诉他,这念头是恶的,你买了地,老农就活不长了,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啊?”对自己的私欲感到愧疚,所以说“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给出念头善恶的判断后,王阳明要做的事就是赶紧祛除恶念,保持善念,于是立即盘膝坐下,克服这个私欲,这也就是格物,所以说“为善去恶是格物。”

故事很短,但道理很深,被称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凝结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

不怕妄念起,就怕觉照迟。

人人能知,但能做到知行合一者,寥寥无几。

秦淮河畔的凉亭中,盘膝而坐的王守仁似乎妄念难除,双目微闭但眉宇之间似乎仍有一丝焦虑,可见其内心躁动。

一个月前,白龙池湖畔,一群神秘人利用地道在神调门与朝廷混战时忽然出现,夺走神农鼎。

蛊门掌门滕倪利用这个机会,携爱子朱钦灵迅速潜入地穴逃生,神调门掌门凌傲霜与千门掌门王守仁随即也跃入地穴追寻神农鼎与滕倪等人。

等混战中的众人反应过来,一众高手早已通通消失在地穴之中,只留下双方喽啰在原地面面相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