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黄海上,一支船队在海面上东向而行。
船队由数艘楼船组成,楼船高十余丈,船上建楼三重,桅杆高一丈余,前后四帆,是形制较大的海船。
刘备睡梦之中极不安稳,他好似做了很长的一个梦,梦里他要么坐在颠簸的马车里逃命,要么不停从悬崖坠落。
“云长”
“翼德”
刘备按着佩刀,起身想要掀开车帘,然而起身便没站稳,又是一阵颠簸,他整个人砸到车壁上,马车彻底翻倒
脸上、背上的钝痛感如此清晰,刘玄德“嘶”了一声睁开眼,撑起身,他所卧的是木板,仰头一看,头顶也是木板。
揉着身上的痛处席地坐起,刘备举目四望,目之所及都是木制之物还有一位跪坐的士子,看其姿势似乎靠着凭几在读书,只留给他一个冷傲的背影。
“足下”刘备试探唤了一声,清清嗓子,“敢问足下,此为何地”
那人慢吞吞转过身,是一张极年轻的面孔,五官端正,然而刘备并不认识。
“足下可识得刘备”刘玄德此时才缓缓想起意识断片以前和荀元衡的对话诈死,金蝉脱壳他难道已逃出生天了
如果是荀忻安排,眼前人应该知道他的身份。
只见那人瞟他一眼,好整以暇般打量着他,语气嘲弄,“晚矣。”
“死灰复燃,死尸复醒,晚矣。”那人转过身继续看书,仿佛没听见他刚才的疑问。
此人无礼。
刘备尚且来不及生气,室内又一阵晃悠,如无根之萍,随波浮沉。这是在船上
他皱起眉头,明白了身上的伤从何而来。
“主公”门边传来惊喜声,刘备抬头看去,下一刻勉强站起身,跌跌撞撞向着来人跑,“宪和”
来人正是简雍,简宪和,是少年时便跟随他奔走的幕僚兼好友。
“主公醒矣”简雍迎上前,抱住即将跌倒的刘备,喜极而泣。这些天他提心吊胆照顾着人事不知的刘备,再加上身不由己地被放逐到漂泊不定的海上,前路未知,日夜忧虑难安。
但只要刘备醒了,就像昏暗的室内突然有了光,简雍一瞬间有了希望。
“独你我二人在此”刘备被简雍扶着坐回草席上,抓着人的袖子想弄清楚情况。
“公祐亦在此,还有数名主公亲卫。”简雍神色黯然下去。
看来只有他们这几人在这船上,刘备心下一沉。他示意祢衡,低声问,“此是何人”
简雍顺着刘备的目光望过去,叹口气,“使者,许都所委派。”他同情而担忧地看着自家主公,“亦是主公帐下功曹。”
看着刘备皱眉不语,简雍解释道,“朝廷迁主公为幽州牧。”他找出藏在衣襟里的委任诏书,以及一封信,“主公看罢。”
“幽州牧”刘备出身幽州涿郡,曹操怎会好心纵他回乡为州牧
沉默地看罢诏书,刘备展开书信,果然不出意料,是荀元衡所书。
荀元衡在信中详细地介绍了辽东周围的局势,尤其强调其地理位置,继而谴责公孙度,“原辽东太守公孙度,残暴不节,僭越谋逆,立庙设坛,郊祀天地,藉田治兵,九旒乘鸾”
“此人裂土自封,合大不逆。使君忠贞之士,履仁禀义,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必志在攘除奸凶。”
“乐浪一郡,孝武时起即为汉土,而今为东夷窃取”
总而言之,名为鼓励他为国收复辽东、乐浪,实则暗示他西有公孙度,东有高句丽,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他回不了实际的幽州。
众所周知,时人认知上的幽州并不包括偏远的辽东和乐浪,可这些偏僻的蛮夷之地,名义上确实是大汉的领土。
“途艰路远,所隔山海,使君珍重。”
刘备在简雍搀扶下站起身,推门而出,凭栏远望辽阔海面。海风腥咸,不远处几名布衣羊裘、渔民模样的男女在收网,吆喝声惊飞一群白身黑翅的海鸥。
冬日天寒,不是捕鱼的季节,渔网中只有半筐鱼虾,几只青灰色的小海蟹。
荀元衡敢冒风险把他送往辽东,必然做好了防备,比如事先传书挑衅公孙度,让他不能投靠公孙度。比如船上除了简雍、孙乾等几人外几乎全是渔民,这些人不会听令于他返航,也无法给他更多助力。
茫茫山海,凶险难测。
“此行所往何地”他问简雍。
“听渔人所言,乐浪郡。”简宪和少见地愁容满面,乐浪当地所居大多是高句丽人,蛮夷之地,不知道靠岸之后他们要如何生活。
那名无礼的使者不知何时也走到船庐外,“昨日靠岸于青州东莱,采买食蔬。若汝昨日醒,尚有逃离之机。”
离开东莱郡后,途中再没有停靠点,楼船将渡过黄海,直往乐浪郡。
“主公不如入庐休息。”简雍侧身挡住祢衡看刘备的视线,不理此人。
“如丧家之犬。”祢衡叹息一声,也不知是骂人还是自嘲。
刘玄德顿住脚步,竟赞同应道,“然哉,然哉。”
昔日孔子逃亡郑国,与弟子失散。子贡到处找孔子,一位郑国人告诉他,东门外有个人,额头像尧,脖颈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找到孔子后,如实转述,孔子听后欣然而笑,“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1”
祢衡未必有引用典故的意思,但经由刘备这么回复,便有化用孔子经历的旷达之意。
想到这儿简雍笑了笑,恢复些许以往的不羁洒脱,“圣人亦有穷时,何况我等路漫漫其修远兮,上下求索而已。”
祢衡望他们君臣一眼,嘴上仍是不饶人,嘲道,“织席贩履辈亦读书”
话音刚落,他被一人从后相撞,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横冲直撞的那人放下手上的食盒,扑上刘玄德的大腿痛哭流涕,“主公”
“主公终于肯醒”他全无平日里的儒师风度。
“公祐。”刘备抚着孙乾的脊背,叹一声,“我无碍,累君担忧。”
那边君臣相得,祢衡转头望向苍茫海水,靠着桅杆坐下,最终沉默下来。
在这楼船上,刘玄德刘使君如今与渔民并无太大差别,没有人需要阿谀奉承,矫饰言行。如果说简雍、孙乾的表现都是真情流露,刘备此人果真是以国士待人的贤主
曹军攻克下邳后,马不停蹄征讨东海贼昌豨,待诸如昌豨等等叛向刘备的郡县投降,曹操回军之时接近岁暮。
大军回守官渡,曹操本人免不了回一趟许都。
司空府中,书室门窗紧闭,执戟卫士守在不远处,目不斜视,肃然而立。
室内只听得到展开木牍的声音,一摞公文见了底,曹操的神色愈发凝重。
“刘备叛后,东南多变。”尚书令荀彧做了结论。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威望声名积累数代,底蕴深厚不可撼动。如今曹操与袁绍开战,汝南各郡县纷纷响应袁绍,致力于在曹操后院点火。
已知的叛党数量已非常可观,而这星星之火,还有燎原之势。
放下木牍,老曹揉了揉太阳穴,望向荀文若,问计,“君有何教我”他相信荀彧从来有办法。
而荀文若从没有让他失望。
“袁氏恃冢中枯骨,徒有声名耳。”
“名门郡望,岂独袁氏”荀彧一向不卖关子,“许中名士何其多也。若用名士镇抚诸县,必能使吏民安定。”
“善。”沉吟片刻,曹操抬眼而笑,“文若真吾之子房也。”
人们叛应袁氏,无非是因为袁氏的声望人脉。只有袁氏有声望人脉未免小觑了天下世家。察举制使然,此时的名士无一不出身士族,每一人背后都有家族势力,各自的根基不可谓不深厚。
镇抚平乱的同时,也尽可能地把许都的世族们绑到曹操的战车上。
颍川陈氏,河内司马氏,陈郡何氏,陈郡袁氏
曹操心底默默浮现长串的家族及名士清单,这一处火不用再担忧,能用名士扑灭。
他稍稍放下心来,余光瞥见案上一物,拾起来笑道,“文若来看此物。”
那是一顶缣帛所制的帻巾上尖下宽,如双掌合拢状,形制更像是仪礼时所冠的皮弁。
“明公仿自皮弁”荀彧不确定道。
“正是。”曹操笑道,“孤名之曰,帢。”
“皮弁需以皮革制冠衣,饰以珠玉。”
“当今天下凶荒,资财匮乏,冠皮弁不免奢靡,理当因时而变,简易适用。”
他说着取下自己头上的帻巾,换上这顶“帢”,作左右顾盼状,有点得意道,“我以缣帛改制,如何”
荀彧不由莞尔,“甚好。”
“不饰珠玉,只以五色分别贵贱,作为军服可否”
“明公雅性节俭,节物悯人,甚好。”荀彧微微颔首,不禁又笑了笑。
“此帢便赠与文若。”曹操手指提着缣帛边缘取下头顶的帢,捧给荀彧,“孤亲自改制,天下独一无二,首帢。”
捧出去他又收回手,“忘矣,文若好洁我命人再制一件,改日”
若真不收,眼见得曹操尴尬,荀彧倾身取过缣帛所制的帽子,所谓的帢,在座上拱手一揖,温声答谢。
“明日正旦,文若不如留下,一同守岁饮酒”想到荀彧至今不肯成家,曹操叹口气,邀请他留下宴饮。
说完他又觉得不妥,摆手,“公达不在家中,元衡染恙,文若再缺席,君家先祖当恼孤矣。”想起荀攸还在官渡,老曹也不好意思再多留荀彧。
“染恙”荀彧却好似关注到别的重点,他疑心自己听错,轻声重复了一遍。
“与奉孝同车,二人皆染风寒文若尚不知耶”说到这曹操不再多说,看这情况荀忻像是有意瞒着的,荀氏家风兄弟悌友,倒是他说漏了嘴。
冬日着凉染上风寒实在不是什么稀罕事,曹操能记得,只因朝夕相处印象深刻,可怜这两人不能过个好年。
乘车回到家中,荀彧边走边问门仆,“元衡可曾来过”
门仆点点头,眉头的纹路深了几分,“彼时主公不在府中。”前些天小荀君登门,主公避而不见,这次主公是真的不在家,也不知是否会生出误会。
头发花白的车夫卸下牛车的车厢,闻言小心翼翼劝道,“君侯年齿尚轻,行事难免有不周之处,必非有意为之。”
“主公怜君侯少孤,在颍阴之时便多有关爱。而君侯自幼寡言独处,唯独亲善主公。兄弟友睦,人人称羡。”
“岁暮阖家团圆之时,孤身一人”他躬身拜了拜,“老奴多言。”荀氏对待家仆向来宽仁,老车夫看着荀彧兄弟长大,对主人的尊敬之中还带着些许对晚辈的爱护,没忍住多说了几句。
这么些天大家都没弄明白,主公怎么就突然疏远小荀君,数次拒而不见。
“我何时不允元衡来此”
听主公这么说,门仆一喜,“仆遣人邀君侯来赴宴”
荀彧点点头,“依循往年便是。”
今晚是岁暮除夕,黄昏时分里坊中响起了隐约的爆竹声,家家户户悬挂苇索,更换桃符,在门前画虎。
留在许都的荀氏子弟扶老携幼登门,今年也照例聚在荀彧家守岁。
荀攸的妻子带着小荀缉过来赴宴,顾视堂上诸荀,没见到最为相熟的荀忻,问道,“妾闻曹司空已归许,怎不见元衡叔父”
上首的荀悦也放下酒樽,望向荀彧,“元衡尚未归许”
只见荀彧摇摇头,“染恙不能至。”
“忽染风寒,并无大碍,大兄不必忧心。”
众人见荀彧神色无异,便放下心来,继续谈笑对饮。
天色渐暗,府中处处点燃烛火,荀彧接了几位子弟的敬酒,举杯敬荀悦,“彧即前往探望元衡,大兄还请担待。”
“去罢。”荀悦饮尽杯中酒,“他一人卧病在床,终是冷清。”
街衢中随处立着火炬,火光给漆黑的寒夜添几分暖色。腊月三十没有月光,万家灯火足以照亮行人的路。
荀忻门前的亲兵望见荀令君携随从而来,忙躬身行礼,“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