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魏晋(九州月下)_第15章 基建爆发(1 / 2)_无论魏晋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15章 基建爆发(1 / 2)

无论魏晋 九州月下 2601 字 2020-04-07

铁钱是她无计可施但又勉强可用的办法。

铜钱当然好,但中国的铜从来就是通缩的,在没有瓷器的时代,贵族门阀们当然是不屑和平民一样用陶木器的,那怎么在这方面体现统治阶级的优越性呢

当然要用铜器、金器、银器了

而这些金属器最终的归属是什么呢

墓地

陪葬的多寡是子嗣孝心的重要体现,而孝道又是选官举荐的第一个评比条件。

所以无论朝廷向市场投多少铜钱,钱都在减少。

而更重要的是,从汉武帝开始,中国的钱就开始乱来了,武帝为了敛财而出的白鹿币,一块鹿皮值四十万钱这个还好,白鹿币只给门阀世家用,后来他弄各种面值的白金币,一币当五百钱、一千钱在民间发行,那可是闹出天大的乱子,引发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全民造假币热潮。

后来儒家大能王莽同志在篡汉后,更是用一种让现代数学家都会困惑的货币兑换体制把还算安宁的汉朝弄得民不聊生,甚至把贝壳弄出来当货币,直接导致儒家百年势微。后来的董卓大钱、东吴大钱,都是在搞这种隐性收税的套路,这直接导致了晋朝的商业货币混乱不堪,而晋武帝时,大臣们甚至还动过“废除货币,全都以物易物”的想法,还差点达成。

不仅如此,晋帝没事就赏赐大臣百十万钱的豪迈,更是让民间货币向门阀聚集,民间货币大量流失,直接导致商业流通完全被世家垄断,民间的币荒已经达到极限,民间就是有钱,也不会拿出来用,大多以物易物,所以就算她有铜,也不能这么造。

铁钱就方便的多了,金属本身就有货币功能,区别只是价值多少而已。

她以钢为钱,币值未必就比铜钱低了。

思及此,魏瑾招唤来了自己的玩家们,下达了加大炼铁出钢力度的要求。

这个对玩家们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有问题也没关系,毕竟有知网和一大堆想要玩游戏的专业人士做后援呢。

于是关于炼焦和新增高炉的事情很快就被提上议程,她清点了粮食的库存,思考了一会后,又联系了潞城的其它世家,问他们是否原意以铁器置换粮食。

回复来的很快,几个世家都很愿意,在这年头,粮与铁是立家之本,粮食还好说,总能种出来,铁器却是麻烦的多,精通炼铁的铁匠极少,且是世家大户的重要财产,他们甚至还隐晦地表示,听说您这边收拢了不少流民,如果你铁价再低点,我们也愿意多给一些粮。

魏瑾大方地答应了他们。

坞堡的市场里,铁器已经快饱和了,目前要炼的钢还需要时间,但高炉却是不能停火的,这些日子生产出的次品铁,就暂时让这些高门买单吧,话说,以后他们买单的日子还多着呢。

这世道所有的坞堡里都有大量的粮食,与其放在他们的地窖和藏兵洞里生霉,不如给自己来建立势力。

只有自己治下的民众吃得饱了,才能承担更多的劳动和产出。

有了钱,那些玩家们,才能玩更开心。

三个月后,十二月过去,冬日渐渐离去,严寒让并州的烽火也停歇了数月,如今雪水渐融,又有了蠢蠢欲动的趋势。

白雪覆盖满山,将麦苗深深掩埋,但卫氏的坞堡的周围,却仿佛自成一个世界,依然忙得热火朝天。

每个村落之间被用碳渣与碎石铺出一条一米宽的小路,一群农人将雪铲到两旁,把路让出来。

这些村落隔得不远,不少人提着篮子,裹着有些单薄的衣服,匆忙地走到集市上去。

每半月一次的市是坞主看他们穷困寒冷而开的,已经开了三次,从开始的冷清到如今的繁华,也只用了一两月而已。

成为集市中心的村子正是静深所建立的村子,如今周围的道路上已经建起十多间铺屋,供坞堡内部商品的贩卖,其它平民家自己做的一些小玩意,就只能蹲在地上摆摊。

昨日,就是他们得到工钱的日子,在这几次易市后,庶民们已经不如当初那般舍不得用钱了。

是的,工钱,坞主供在他们吃食后,又给了他们工钱,让他们可以在买卖坞中货物。

在用了钱后,大家都不再用记工分了,全部都用钱来换吃食用度。

这是一种只有指头大小的铁钱币,中间是圆孔,中间有看不懂,但非常细小的字,背上是一片山水。它们大小不同,字迹不同,有算一钱,有算五钱,有算十钱。

随时日头渐渐升起,时间一到,在玩家们的指挥下,一些这些日子生产出来的东西被仆人们推出了坞堡。

第一把过来的是小独轮的小推车,推车上放置着一卷卷麻布,让人光是看着,就能感觉一点温暖。

第二个过来的是的铁器,可以砍柴切菜两用的重刀、可以做衣的细针等等。

第三个是木器,碗勺盆之类的家具,还有很多空置的木头独轮车。

然后便是一些小的,碳火、糖盐之类的小东西。

崔涞裹着静深送他的羊皮衣服,蹲在一个小火盆前,支着摊位,守着面前货物。

那是一框糖粉,他帮静深卖的,他的小妹被征去卖车了,如今玩家们都很钦佩静深的好运那么多流民里,只有这两兄妹是能识字会算的,能做巨多的杂事。

很多农人来问过这糖是什么东西,但一问价格是二十个钱一两,又纷纷退走了。

倒是旁边的卖布的十分火热,很多人都在那买布,没多久就换走了一筐铁钱。

除了坞内卖东西的,农人们也自发地卖起一些小东西,有买筐、卖鱼、卖炉子、卖绳的,大家不畏严寒,就想把手上铁钱用出去或者多换些钱去买坞里的东西。

等着他们买的东西差不多了,这才终于有人到崔涞面前,试探性地买了一点糖粉。

有了开头,后边买的就多了些,五斤糖本身也不多,很快便出得差不多了。

但最后一点糖粉却是很久没卖掉,终于,有一名汉子在他摊位前徘徊了三四次后,问他一次性买了可不可以便宜点不然他用炭换也成。

崔涞本想拒绝,但在看到那汉子手中的炭火后同意了,但有个要求,想去看看他们的大炭炉。

因为他刚刚才发现,这炭是银霜炭,无烟、耐烧、火温要高出其它炭一大截,就算是他们崔家,也只有家住嫡系等人能用。

那汉子同意了。

把铁钱交给了静深,他便让那汉子带他去了处在河边下风口处、靠近谷底的河边碳炉。

然后,崔涞的三观就被摧毁了。

用耐火泥建成的大炉像一个长鼎,长有十米,宽有三米,高有一米,一队队农夫佝偻着背,将从漳水上运来的、被洗过的湿煤倒入炉内。

这样的炉子,远比后山的炼铁炉来得惊人。

他一时有些恍惚。

倒了有半米深后,数十名民夫抬来一个正方形的大铁块,铁块上装有七八根麻绳,重重放倒在碎煤上,就是一个深深入的小坑。

七八人弯下腰,提起绳子,其中最矮小的一人吼起“架起来呦”

众人同时用劲,后腰一挺,将绳向上猛提,铁块被瞬间甩起,又重重落在煤上“嘿哟”

“向前甩呦”

“嘿哟”

“小心脚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