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先说要赔他五千,讲了半天,后来是同意四千,再不肯退了。假如他说两千,我可能都给他了。”
大章想了想说:“要么我跟他谈谈,让他两千块钱转给你?”
潘德东想:我跟他费了半天口舌,他都不肯让步,你跟他一说,他就肯?
不过这个堂弟的本事确实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比的,他也想见识一下。
“行,他只要二千块肯转给我的话,我就答应他。”
吃过午饭,小章开摩托车送茶叶去俞督。
大章给他说:“黎龙生在麻油坑村姐夫租的那地地上挖树坑,你路过跟他说,我有事找他,让他来趟家里,我和德东哥在这里等他。”
小章路过,找到黎龙生跟他说:“黎叔,我哥说有事找你,让你去一趟我家,他在家等你。”
“你哥找我,他有什么事吗?”
刚才大章还来这里,有事他不说。
“德东哥他也在,是想跟你谈租河坝上那块沙滩地吧。”
小章骑上摩托车走了。
黎龙生骑上自行车往村里走。
同时他脑子里也在思索这个问题。
一百亩沙滩地一年租金就耍4百多块钱,那些果树现在都在半生不死的样子。
人家果树四五年可以收果有收成。
可是他那些果树,他估计照今年这种生长速度七八年都不一定有果卖。
何况仅仅是一年时间,就把他满腔的靠种果树发财的美梦浇灭了。
还是受人鼓惑了。
种果要是那么容易发财,全村不知有多少人会竞争承包那些荒地。
关键是自己一点技术都没有。
他和老婆,还有其他兄弟也商量了这件事。
只有在甫钱初中读书的儿子支持他继续干下去。
“沙滩地不保水的问题,应该是有办法解决的,可以去找岭背那个脐橙园,问问人家有经验的技术员,还有果树管理技术也要跟人家多请教。种果树都是这样,熬过前面几年,挂果了日子就好过了。”
读初三的儿子说起道理来一套一套,还没法反驳。
这小子头脑灵活,但是有点眼高手低。
自己养的儿子,有几斤几两,他还是清楚的。
自己堂哥黎庚群给他提的建议还更实在。
“像你这样折腾下去,我怕你没有那么多钱来填,你又没有种果的技术,资金也没有,不如早点脱手,就当出钱买了一个教训。谁都想赚大钱发大财,实在不行的话,也要懂得及时止损。”
潘德东找他找了以后,他死咬着没有四千不肯转让,可是对方认为要价太高,不肯接受。
回家跟老婆说到这件事,他老婆还责怪他。
“他要是不再找你,难道真的像儿子说的一样,你再去边学边种那些果树?”
“现在去种也一样是信心不足,我带人去帮大章姐夫家挖树坑,一个月都可以赚几百。去大章稀土矿上班,听说一个月工资都二百多。我怕种那些果树,搞几年不仅赚不到钱,反而欠一屁股债就惨了。”
他跟他老婆说,既然潘德东打主意想要那块地种薄荷,那他肯定还会来找自己的。
现在亏了那么多钱了,就看可不可以弥补一点损坏。
“要是他不找你呢?你岂不是一分钱都得不到。”
“别急,隔几天不见他来找我,我可以去找他呀。”
现在小章说德东哥也在他家,他内心狂喜。
为自己有先见之明而佩服。
做生意所以急不得,谈价嘛要慢慢谈的。
他骑上单车快速到了大章家。
潘大章家建的别墅在村里人的眼中就是发财的象征,稍有野心的人都想赚到钱后在村里建一栋这样的别墅。
可是后来潘大章的表现,却让所有人都感觉望尘莫及了。
人家是神明附体,不管是脑力还是实力,谁能比得上他。
他把单车推进庭院内。
看见德东正在跟大章闲谈。
“龙生叔,刚才德东哥跟孙月庭签了一百亩沙滩地的转让协议,叫你过来的目的是想问问你租的那块地有什么打算。”
大章招呼他坐下,开门见山跟他说。
邹秀花问他:“吃过午饭没有?你们在挖树坑中午回去吃饭么?”
黎龙生回答说:“中午我老婆煮熟饭菜送到工地去,走来走去就干不了多少工了。”
邹秀花知道他们谈事情,就不打扰他们。
她带小芹和兰兰两个,挑了畚箕去菜院摘猪食菜。
黎龙生对大章说:“昨几天我都跟德东说过,我那块地要是象孙月庭一样种的是烟叶,或者其他当年可以收割的经济作物,我也肯定不会叫你出一分钱。因为那样根本没什么损失……”
德东和大章都知道他说的理由。
潘德东刚才跟大章商量过了。
“我看他是肯定没法坚持搞下去了,但是他来了,我们也要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明确跟他说,孙月庭的一百亩你转让过来了,现在手上有二百多亩,管理起来都有点吃力。他要是坚持还要四千块,以后就不打算要了。给他一个紧迫感,我再敲敲边鼓,他自然就会退步。”这是大章教他的方法。
此时潘德东诚恳地对他说:“龙生叔,不瞒你说,我现在签了孙月庭的一百亩沙滩地,有没有办法种好,心里都没底。今年种我自己租的一百亩薄荷都累得够呛,再增加一百亩,不知道能不能承受得了。”
黎龙生说:“太不了多招几个人做工吧,你和你岳父做这一行都已经熟行熟道了,肯定干得了的。”
大章说:“龙生叔,你打定主意没有。你若是真心想把你的脐橙树种好,你就认真去请教别人,首先把种脐橙的技术学精。我跟你说,冈南脐橙以后会成为我们这个地方的一种特色水果,只要有果卖都是可以赚大钱的。现在的岭背脐橙园每年脐橙都不够卖,而且价格也高。据我所知现在很多乡镇都有人种脐橙,连县政府都在大力鼓励村民去种脐橙。”
黎龙生感觉大章说的这些道理,跟他读初三的儿子说的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