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顷,乾隆的面色随着秦梁的侃侃而谈变得越发涨红,眸光闪烁着浓浓的兴奋之色。
秦梁所述,正是他心中所想。
即使大清目前国内天灾不断,官场乌烟瘴气,军队也不思进取,开始变得羸弱不堪。
但强大的实力也依旧不是东南亚那些小国可以比拟的。
而且乾隆也不会这么想,大清依旧是他心目中的天朝上邦,光是一人吐口唾沫便能将他们的军队淹死了。
乾隆兴奋间,似乎想到什么,瞥了李玉一眼。
对方立即会意,走出了养心殿,轻轻关上门,驱散了门口的禁卫军守卫。
此举,足以证明乾隆对秦梁的信任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你小子算是说到了朕的心坎上啊,这些日子,朕一直都在思索,我大清对这些藩属国难道还算不上仁义至尽嘛?为何缅甸最近屡屡犯我大清边疆安宁。”
“朕如今也是想通了,这些藩属国就是养不大的白眼狼,唯有以雷霆手段,将其彻底并入大清版图,才能彻底消除大清边疆之患!”
乾隆这番话,着实让秦梁心生一种名为“孺子可教也”的感慨。
如今看来,乾隆算是已经彻底被自己洗脑成功,只要让其尝到甜头,未来窜措乾隆入侵其他国家,也就十分简单了。
“朝廷百官那边的反对该如何?”
秦梁还有些担忧,自古以来,皇帝的大多数决策都会遭到这群鼠目寸光、只知党争,却没有丝毫真才实干的百官的反对。
往往很多先进的思想与决策都会因此而夭折。
乾隆眼神坚定,甚至充斥着若隐若现的一丝杀意:
“文武百官那边朕自有说辞,朕心意已决,先派人去藩属国收购粮食,以用于赈灾,缓解灾情。
来年年初南下,大军进攻缅甸,一举攻占内比都!”
内比都,也就是缅甸的首都。
东南亚那么多小国,乾隆之所以选择进攻缅甸,不外乎它对大清边境越来越频繁的骚扰了。
历史上,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朝便对缅甸发动过战争。
与其说是清朝对缅甸的战争,不如说是清朝的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由于缅甸入侵云南普洱地区导致清军自卫反击。
然而当时的清王朝正处于全盛时期,对缅甸作战长达四次,历时7年之久,仍未彻底击败缅甸,让缅甸臣服。
然而,对缅作战仍记录了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这也体现出了乾隆皇帝好大喜功的一面。
尽管清王朝国力强盛,然而在大刀长矛的时代,在装备上如果对缅甸不占据上风,同时再加之对缅北地理、人情不熟悉,很难取胜的。
因此,大清的军队难以适应当地的气候,同时武器装备落后于对方,结果是损失惨重。
缅甸最后上书请和,乾隆再次摆出一副天朝上邦的姿态,慷慨赐地,只是为了面子上过得去。
除了缅甸,当时的朝鲜、安南等国,只要是对大清朝表示臣服,都能够从大清皇帝那里获得丰厚的赏赐,包括土地、金银。
乾隆皇帝既是大清全盛时期的皇帝,也是将大清葬送的皇帝。
闭关锁国,军备落后,让大清耗尽了国力,为后来被列强入侵,丧权辱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世,因为秦梁潜移默化的影响,乾隆虽然好大喜功的性格依旧存在,且愈发强烈,但其中却充满了赤果果的侵略性。
而且乾隆也没有了那么爱面子了,要的只有实打实,看得见的利益。
从他不要脸的花式敲秦梁竹杠,便能看出来。
“在这之前,朕需要你三个月内修缮好从京城通往山西大同的路,锻造兵器与甲胄都需要大量铁矿石。
届时,你的战狼军也要一同前往,若是表现出色,朕未尝不可以将征缅总指挥权,交到你的手上!”
乾隆笑呵呵的说道。
“微臣遵旨!”秦梁拱手作揖。
去打缅甸,他自然没有什么意见。
这可是个捞战功,捞好处的大好机会。
捞战功,意味着他在为官这条路上走起来,会更加顺畅,权利自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如若不然,即使乾隆在某些事情上给他开了很大的绿灯,但免不了朝廷百官会在背后絮絮叨叨,嚼舌根。
铺重而至的弹劾,即便他不鸟,但也觉得臊得慌。
再者,秦梁若是要带领华夏民族崛起,到外面走走,了解一下这个世界目前的局势,也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他不是专业学历史的,很多方面的细节,他不可能知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至于说捞好处,秦梁对这方面的操作自然是十分在行的。
一旦全面占领缅甸,秦梁就要开始大肆敛财了。
乾隆远在朝堂,消息就算传到他耳朵里,在秦梁的运作下,自然也会变成另一种说法。
出了皇宫后,秦梁便马不停蹄的赶到了荒地,让水泥工坊加班加点生产水泥。
接下来的要修的路程,可是有着六百余里的路程,跑马都要几天几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