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太孙(我要做皇帝)_第494章 藩王先死,小朱笑醒(2 / 2)_我要做太孙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494章 藩王先死,小朱笑醒(2 / 2)

一个被人打到家门口的皇帝,在朝廷和百官当中又有什么威严?

设想一下,如果朱棣没有迁都北平,北方的两道屏障仍然存在,或许大明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

第三条防线,是在西南和湖广,这是为了防备西面的敌人,彻底巩固政权。

而在京城周围,则没有分封诸王。

朱允熥知道,刚才马和的话还没有说完。

其实北方两道屏障的设置,对藩王也是一种天然制衡。

一线外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二线内屏藩王在中间顶着,这就会导致他们的造反很难成功。

二线内屏藩王如果造反,有一线外屏藩王负责包抄后路,配合中央两面夹击。后者的造反也很难成功。

所以他们是互相辖制,互相制衡。

总不至于所有的藩王一同造反吧。

人聚在一起都是讲究利益,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谁能不争不抢?

而京城附近因为没有藩王,不担心重演西晋藩王反噬皇权,导致八王之乱的一幕。

也不必担心像唐朝一样,边境藩镇造反,皇帝拿藩镇一点办法没有。

在历史上有许多人批评朱元璋,说他分封就是为了宠儿子。

其实这话有失偏颇。

因为朱元璋如果真的是为了宠爱自己的儿子,何不把他们纷纷到南边富饶和平之地?

这样也可以享受安乐嘛。

还不用担心藩王执掌兵权,对朝廷造成威胁,不至于将来中式之间产生战争,和和美美,何乐而不为呢?

不敢朱元璋在这件事上有没有私心,但他的出发点、侧重点,总是在天下!

他是为了天下的安稳考虑,这才如此分封诸王。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里,刘彻就曾经感慨刘邦为什么不把那些藩王封在北边!

其实自私一点想,站在汉武帝的那个位置上,谁都会心中不平!

凭什么自己要和匈奴人竭尽全力的展开战争?

而那些藩王在后面吃香的喝辣的?

要是真把藩王封在边境……

这样先和敌人打仗的是藩王,就算是打不过要死人,死的是藩王!

皇帝笑都能笑醒!

朱元璋这么做,就是要把权力捏在自家人的手中,避免出现权臣乱政的局面。

而大明的藩王,与西汉和西晋有所不同。

明朝的分封,更像是朱元璋仿照元朝诸王出镇制的翻版。

藩王没有地盘,所谓的地盘就是王府。

藩王也不能拥兵自重,所谓的拥兵权,就是自己王府的护军,最多只有三卫兵马。

朝廷的军队,没有朝廷命令,藩王调不动一兵一卒。

因为这些兵马虽然会受他们的节制,实际上上下官员都是由朝廷任命的!

甚至就连他们的卫兵,也是由朝廷调派而来,在需要的时候也是需要上战场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在没有地盘,没有兵权的情况下,实际地位只相当于总兵。

他们与总兵的区别,只在于他们是皇子的身份而已!

所以朱元璋的构想,在那个时代已经非常完美了。

一条是长城防线,一条是秦岭淮河防线,只要好好经营,足可保证万无一失!

可事情,许多时候事与愿违……

碰上了一个比猪还蠢的建文帝,你能有什么办法?

硬是宠信黄子澄和方孝孺,把朝廷的那些忠臣,那些有识之士全都撇在一边,居然开始了削藩!

而且还是从靠近都城的第二道屏障,以及湖广的几位藩王开始下刀……

但凡朱允炆听进去齐泰和其他人的一点儿忠言,也不至于落下那么个结果!

朱允熥是绝对不会迁都的。

有那么多的藩王顶在前面,替自己攻打敌人,替自己排忧解难,

自己在后方享受……

呃……调度指挥不香吗?

至于说会不会被藩王掌控军权,朱允熥虽然会往这方面思索,但这是绝不会实现的!

藩王可以拥有自己的势力,但绝对不会那么多!

朝廷有的是办法制衡!

“王忠!”

“奴婢在,请皇爷吩咐……”王忠躬身行礼道。

“讲武堂和国子监,是不是该开课了?”

“回禀皇爷,过了元宵节就开课。”

“嗯。”

朱允熥道:“讲武堂也该改一改名字了,你去让人制作一块牌匾,写上“大明讲武堂”几个字,到时候送过去。”

王忠迟疑了一下说道:“皇爷,这牌匾上的字,最好是由皇爷亲自书写……”

“嗯……”

朱允熥看了他一眼,点点头道:“也好……到时候你提醒我过去看看。”

“是,奴婢遵命!”

有国子监和讲武堂这两大利器在手,朱允熥不惧怕任何人!

如果当地的官员与藩王结交,朱允熥立刻就能够在国子监选择一起对自己忠心的人,立即前往!

如果武将与藩王交好,讲武堂里出来的人,就会立刻取代他们!

人和权利,都捏在自己的手里,有什么可惧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