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吴捷心脏扑通扑通地跳了起来。罗大纲表面是个粗人,其实心细得很。莫非,他已经看出了自己的底细?
却听罗大纲继续说道:“你说你流落在蓑衣渡一带,靠给人算卦堪舆为生,何其糊涂!若诸王怀疑你,派一队人到蓑衣渡找几个老百姓,一问便知。
“就算你忠于天军,可你欺骗诸王,身世不祥,叫诸王怎么相信你?叫他们怎敢对你委以重任?糊涂,糊涂呀。今晚只有我两个,你实话告诉我。你到底来自哪里,是什么人,任何打算?”
看来,罗大纲已经怀疑起自己了。说不定,他还在蓑衣渡调查过自己呢!
吴捷心思大乱。当他鼓起勇气直视罗大纲时,发现罗大纲眼中并无杀气,只是一种责备的、恨铁不成钢的神色。
他心里松了一口气,转念一想,即便罗大纲怀疑自己的身世,即便他调查清楚了自己的底细,却依然认自己为义弟,在太平军中处处回护自己、帮助自己。
由此可见,罗大纲仍是把自己当作知心朋友的。他冒着“交友不慎”的风险结交自己,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呢?是要拉拢自己充作他的心腹,还是纯粹欣赏自己,还是想扩充实力、另立旗帜?
吴捷心乱如麻,却也不好将事实真相告诉罗大纲,只得含糊其辞地说:“罗大哥,我自加入太平军中后,一直得到你的庇护,侥幸得以膺任旅帅。罗大哥对我的莫大恩情,不亚于再生父母。大哥质疑我的身世,也是情理之中的。
“只是,小弟确实有难言之隐,不便对大哥诉说。但小弟绝非清妖,与满清官员毫无瓜葛,也对满清的腐败统治深恶痛绝。小弟加入太平军,着实是出于真心。小弟之于大哥,也决无贰心。”
罗大纲盯住吴捷,却未从吴捷的眼神中发现异样。他叹了口气,说道:“难道,你是个离经叛道之徒,被父亲逐出了家门?”
吴捷苦笑了一下,该怎么回答罗大纲呢?难不成,把他来自未来世界的秘密告诉他?这样的话,他岂不掌握了太多的天机秘密,比天父还要神通广大?若诸王逼迫自己泄露天机怎么办?若太平军得知自己最终覆灭怎么办?
决不能透露自己的身世秘密,吴捷打定主意,说道:“大哥走南闯北,阅历丰富,既不相信拜上帝会,自然也不会相信其他鬼神之说。小弟不敢以鬼神之说糊弄大哥,但吴某的来历,却只有鬼神清楚。还请大哥不要再问了。”
罗大纲面露疑惑,最后哈哈大笑,说道:“我闯荡江湖三十多年,从未见过像你这样的人,说话、办事、气质都迥异于常人,所以对你另眼相看。没想到,你竟是来无影、去无踪,是个鬼神中人。哈哈哈哈!”
吴捷以此搪塞罗大纲,实则有难言之隐。罗大纲也不再细究下去了,开玩笑道:“你这个鬼神之人,不知可曾见过天父?不知可能带我封王封侯?”
总算蒙混过关了。吴捷心里一阵轻松,说道:“大哥,天父是不存在的,鬼神也是不存在的。小弟这样讲,实在是有难言之隐,又不敢欺瞒大哥,故……”
罗大纲制止住吴捷,算是原谅了他,说道:“我不在意这些事。但你要知道,我能想到这些,诸王想必也能想到。更有许多宵小之辈,见你骤然窜升到他们上头,难免不会眼红,难免不会向诸王进谗。你可有应对之策?”
吴捷想了想说:“小弟不才,一则身先士卒,不避矢石,如此尽忠王事,使诸王见我之忠勇;二则倚靠大哥,屡建奇功,使诸王见我之才干。这样的话,庶几可以诸王宽心。”
“嗯”,罗大纲点点头,遥望起道州城内星星点点的火光,说道:“如今我军正与清妖打得不可开交,正是用人之时,诸王唯才是举,不会详细追究你的底细。大不了,你也像我这样,不被他们重用罢了。”
难不成,罗大纲又要拉拢自己?吴捷动了动嘴唇,正要组织措辞,说一番恭敬而又不失谄媚的漂亮话。
罗大纲就像读懂了他的心思一样,说道:“我只是想提醒提醒你。我已经老了,锐气已失,也无意在军中拉帮结派,另立山头。你现在是东殿属官,与我走得太近,难免不被东王猜忌。”
吴捷呵呵一笑,说道:“大哥英雄一世,一向敢作敢当,怎么现在却瞻前顾后起来。我虽是东王属下,但东王视我为臣下,大哥待我为兄弟。小弟决非见利忘义之徒,决不会……”
罗大纲摆摆手,制止住吴捷。他一向光明磊落,从不在军中争权夺利,他把吴捷认作义弟,也是出于真心喜欢,并非要拉帮结派,并非要笼络吴捷效忠自己。他说:
“我自年轻时起就秘密反清。十年前,朝廷与不列颠开战,结果一败涂地。自那时起,我便对朝廷彻底失望,公开举起反清义旗。天地会组织涣散,纲领含糊不明,不成气候。倒是太平军甫一起事,便如风卷残云般荡尽妖氛,打得清妖不能还手。
“于是我加入太平军,希望借太平军反清。但我眼见太平军起于草莽,禁绝儒学,又篡改外国教义,料知其终究难成大事。我自诩阅人无数,知道你腹有韬略,心里藏着远大志向,便有心结交你。认你作义弟,帮你拉起队伍,皆是希望你早日成才,继承我反清志向。”
罗大纲既已向吴捷交了心底,吴捷也受到触动,说道:
“小弟不但有反清之志,更要反对皇权专制。华夏之所以积贫积弱,非皇上之罪,非满清朝廷之罪,非官吏将校之罪,根源在于皇权专制。明末大儒黄宗羲倡言‘天下为主君为客’,岂不想,两百年过去了,丞相之权尽丧,皇帝之权加强。到了满清,官员自称奴才,言官不敢言,武官不敢战,文官不能文,直教洋夷打得满地找牙。
“西方列强虽被华人视为蛮夷小邦,其文化、制度、科学、风俗等却处处领先华夏。如不列颠,其国虽有君主,然君主无权,大权皆由民选的议会掌握。诸列强以共和聚民意,以科技领实业,以实业兴民富,以教育开民智,故能成其强。小弟反清倒在其次,最主要的乃是要立共和制度、兴科技实业、夯基础教育。如此,华夏方能复兴,百姓方能安康。”
“好!好!好!”罗大纲忍不住连声叫好,说:“我就知道你气质不凡,必定胸怀大志,非太平军中的莽夫、满清官场中的腐儒可比。我虽听不懂这共和、科技、教育,却也在广东听人说过洋务。华夏内忧外患,拜上帝会救不了中国,日后救亡图存,恐怕还要学习列强、办理洋务。”
罗大纲虽是个草莽英雄,却见多识广,朋友遍布三教九流,极具战略眼光。他是太平军中少有的明白人,可惜不见用于洪秀全、杨秀清。
唯独西王萧朝贵与他交好,可西王只是副军师,凡事都仰承东王旨意。
学习列强、办理洋务,这话说起来简单,办起来何其艰难。吴捷在太平军中立足未稳,尚未取信于诸王,遑论学列强、办洋务呢?
罗大纲兴奋之余,意识到眼下的诸多困难,心里像被人泼了盆冷水。
吴捷见状,说道:“大哥,咱们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先在太平军中站稳脚跟,慢慢扩充队伍。若诸王虚心纳谏,情愿办理洋务,咱们就尽心辅佐他们。若咱们不被诸王重用,兴国强军的主张不被采纳,咱们再伺机而动,另立旗帜,如何?”
吴捷心里知道,这不过是安慰罗大纲的假话。诸王出身草莽,个个心狠手辣,哪懂什么洋务?日后天京事变,诸王相残,结局何等残酷!
罗大纲望着满天灿烂的繁星,叹道:“天地何其宏大,个人何其渺小。人果能胜天乎?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布衣,竟能倾覆元室,恢复中华。如今,咱们可比明太祖强太多了。若齐心协力,或也可以驱除鞑虏,复兴华夏。”
想不到罗大纲一介莽夫,竟有这般大志向。吴捷心受鼓舞,说道:
“事在人为。太平军以拜上帝会为武器,尚能鼓动如此多人,搅得南方天翻地覆。将来,我们以驱除鞑虏、复兴华夏为口号,定能号召天下豪杰,干一番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