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曾经说过,一定要以战养战,由此人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的结论,就是他总是通过他所依靠的地区来供养他的军队。
意大利战争时期法兰西一世入侵富饶的意大利而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并未携带多少补给品。
因为当时他的军队不过4-5万人,这在富饶的提起诺河和波河的河谷中,是不难得到补给的。
人总是这样,觉得自己靠着什么什么就天下无敌了,但最终死在了自己的短视是哪个。
路易十四和腓特烈二世指挥的军队人数更多,而且在本国境内作战,其正规的补给,完全是依靠跟进的仓库和面包房。
这给作战行军带来的很大的困难,因为军队不能远离仓库。
而影响军队距离仓库的因素有很多,如运输工具状况,可能车运和携带口粮的数量,车辆往返仓库和反华兵营所需的的天数都有决定影响。
因此,当后者需要快速地运动时甩掉了他的行李辎重和补给车队,本来也不需要拖带这些东西。
军队从一地向另一地运动时,沿途总是可以找到给养的。
当一支军队在运动中,若能让士兵没有别的负担,可充分发挥两条腿的作用,那么这支军队的行动会多么的迅猛!
但是,不能因为古代战争中就地补给的重要性而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是错误的。
其实更多是人们理解的偏差,仅仅从字面解读了而已。
如果深层次的看,这更多是指军队后勤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这和使用哪种补给方式无关,根据情况合适的运用就地补给与仓库输送本身都是后勤准备和规划的重要内容。著
名军事家a·h·若米尼指出:
“军队的统帅,应善于利用其所入侵的国家的一切资源,以保障其军事行动。”
其中有两条规律:
第一,军队越是集中,补给越是困难!
军队由分散变集中后,会导致其控制,换句话说,所能掠夺或者强征的区域减小。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因为后勤压力而分成两个纵队。
分散在各地的驻军和集中起来的庞大军队后勤压力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后勤问题本身应当就是由于兵力的集中引起。即便是采用后方输送制度,军队的过分集中也会导致道路不堪重负,这就使毛奇说出了那句有名的格言:
战略的决窍在于“分散行军,联合作战”。
第二,维持静止的军队的补给比维持运动中军队的补给更困难。
如果一支军队不能相对固定地以城镇为基地,那么,为了活命,它就不得不经常处于运动之中。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总之,军队及其毫无纪律的随从人群所组成的庞大机体,很快就会把一个地区搞得民穷财尽。
在野战条件下,吃光一个地方之后可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因而指挥官们认为野战比较容易些。
但一当围城战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计,就一定会发生问题。
在周围地区资源耗尽之前拿下城镇,是战争的一个根本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种古怪的,但合乎逻辑的作法,即攻方给予守方的让步,与守方的抵抗时间成反比。
一旦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围城战,这时就需要极为庞大的运输车队了。
第三、战争越是复杂,后勤的作用便越重要。
原始部落之间的战斗,是在受到挑衅时一触即发的行动,事先既没有预定的计划,也不需要准备特殊的战斗手段。
但是随着战争技术、烈度和持续时间的发展,后勤便越发重要。
士兵的箭支需要补充衣甲需要修复,枪炮发展后弹药消耗的急剧增长,长时间的征战对粮秣的消耗,这些都急剧的提高了对后勤的要求,增加了补给的压力。
高强度的战争相对更依赖后勤,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原始部落的战士准备好木棍和携带少数干粮就能完成一场战斗。现在的士兵则需要后方专门机构组织安排持续的提供弹药和粮食才能支持到战争结束。
战场上无小事,吃喝拉撒也都事关战斗力。
在华夏古代上,出现过因为吃饭不及时、数万大军彻底输给敌人的案例;
也上演过由于后勤保障得力,两万军人击退十余万强敌的故事。
公元907年,中原头号军阀朱温逼迫唐哀帝禅让,唐朝灭亡、后梁建立,五代十国正式开始。
不过,朱温虽然称帝,但他的直接操纵区仅限于中原地区。
当时天下大大小小的藩镇,虽然大部分表面上认同后梁的正统地位,但以晋王李克用为首的“反对派”并不买他的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