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自然要保他,不仅仅因为他是她骨肉,还为了皇家的颜面。
赵轩可以不管不顾,她却不行。她不能让百姓和后世议论,说她和英宗养出一个残害学子的儿子。
为今之计,只能找个替罪羊。
赵轩千防万防,还是没防住,礼部侍郎、此次恩科的主考官闫文举在大理寺监牢自缢而死,死前写下血书,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并声称此事系他一力主导,与旁人无关。
赵轩罕见地露出气极败坏的模样,“皇祖母动用了飞龙卫,那是英宗留给她的,本应拱卫龙亭,匡扶正统,却被她用来杀人灭口!”
秦盈盈抓住他的手,不知道该如何安慰。
这些天她陪在赵轩身边,亲眼看着他为了这次恩科不眠不休、殚精竭虑,如今落得这般结果,如果换成她,早就气得把宝慈宫和荣王府都给砸了。
当然,赵轩并不是软弱,只是顾全大局。
事到如今,大可不必了。
赵轩决定把事情闹大,只有闹大了,才瞒不住、压不下,才能让真正的幕后黑手付出代价。
闫大人死后的第二天,上千考生齐聚宣德门,怒敲登闻鼓。
赵轩假称身体不适,没有临朝,考生们便轮换着,整整敲了一天一夜。
激昂的鼓声响彻皇城,全汴京的百姓都出来围观,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
往来的行商、各地的举子或口述或写信把这件事散播到洛阳、郑州、应天、大名,甚至秦州、巴楚……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大昭都传遍了。
不,不止大昭,太学中不乏大理、波斯、高丽、本州岛来的留学生,这些人又写信传回自己的家乡。
这下,气极败坏的成了荣王,“那小子疯了吗?脸都不要了?”
赵轩确实脸都不要了,他要的是更实际的东西——科举的公平、学子的利益,还有帝王的权威。
他再也不是两年前那个隐忍憋屈的少年了,如今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力量与敌人对抗。
飞龙在天,睡狮已醒。
这是大理国师对大昭的评价,暗合了当初秦盈盈在大殿上写下的八个字——潜龙在渊,睡狮将醒。
就在这时,赵淑进宫,求见赵轩。
赵轩已经知道了她打算说什么,不过,他还是决定听一听。
“那碗百合粥是高嬷嬷给我的,我不知道有毒,倘若知道就算被皇祖母骂死,我也不会拿给母后……”
赵淑跪在福宁殿,哭成泪人,“怪我胆子小,先前不敢说,我是真怕呀,怕皇祖母把我推出去顶罪——我死了没关系,可怜我家中的一双儿女……”
关于她的真心,关于她的解释,关于这段不知真假的姐弟亲情,赵轩已经不在乎了。
相比赵淑的激动忐忑,他表现得十分冷静,只是淡淡地问:“你可愿作证?”
“我愿意。”赵淑连忙说,“我府里还有两个证人,一个是西山行宫的宫人,一个是天清寺的小沙弥,高嬷嬷让我送粥时,他们都瞧见了……我怕出事,一早把他们藏起来,皇祖母都不知道。”
赵轩嗤笑一声,什么都没说。
秦盈盈只觉得悲哀,既然有证人,为什么不早说?
很显然,赵淑是个聪明人,永远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
早些年没了生母,她便抱住秦太妃的大腿,因为她聪明地发现,秦太妃最受宠;后来太皇太后掌权,她又投奔了太皇太后;如今眼瞅着太皇太后和荣王即将失势,她十分及时地跑到赵轩跟前表忠心。
包括当初关于和亲之事,她对秦盈盈的提点,似乎也是算好的。
聪明人,总是自以为聪明,却不知道她在算计之中,早就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因为,别人也不是傻子。
登闻鼓敲到第三天,赵轩的“病”终于好了,临朝听政,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包围荣王府,捉拿要犯。
城防营一共六位副将,四个被赵轩拉拢,剩下的两个已经绑了起来,若敢搞事,就杀了。
十里堡五千死士连夜潜入京城,西山大营十万精兵压阵,二者联手,死死守住京师门户。
潘意带领三千亲卫军镇守皇城,不让一兵一卒进犯。
高世则指挥殿前司,守住凤昭两阁和隆佑宫,护住赵轩最在意的人。
即便如此,还是让荣王钻了空子。
不是赵轩布置得不够周密,而是荣王命太好。
他前一天入宫,和太皇太后起了冲突,太皇太后原本打算将他扣在宫中,怎么都没想到,高嬷嬷站到了荣王那头,和他一起把太皇太后软禁起来。
荣王偷了太皇太后的虎符,指挥着步兵营、马兵营、京城四卫总共三十万禁军,与赵轩分庭抗礼。
宫变,一触即发。
作者有话要说:二更哦!21:00之前还有三更,就当是为了补之前欠下的债。
顺了一下细纲,还有四个大剧情就完结了,应该写不了三十章了……二十章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