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自家阿父处理留在石磨缝隙中的那些豆粕,金素端着豆浆,来到了灶房。
她打算现在就把豆浆煮熟,让自家阿父好好地尝一尝,这道最新推出的美食……
在煮豆浆时,金素小心了许多,她一直在关注着,炉膛里的火焰,生怕火太大,把豆浆煮地暴沸,那就不妥了……
其实磨出来豆浆后,最好还是做成豆腐来食用,这一点儿金素不是不明白。
说起来,豆腐在西汉时,就被发明了出来,而发明者则是淮南王刘安。
传说中,刘安的母亲非常喜欢食用黄豆,有一天,刘安的母亲生了病,食不下咽。
刘安便命人把菽磨成了粉,又用水煮熟,以方便母亲食用。
可是,他又怕母亲会食之无味,这才急忙在煮好的汤水中,加入了盐卤,没想到汤水凝结,变作了“豆腐”。
这是金素在上学时,听老师讲的一个故事。
当然,她们老师当时,更想传达给她们的,其实是刘安对母亲的孝道。
等金素年纪略大了一些后,她又去查找了其它资料,对豆腐的发明,更倾向于“炼丹说”。
也就是刘安无意中,在磨好的豆浆中,加入了炼丹用的石膏,最后才出现了“豆腐”。
刘安本就是西汉时知名的思想家,对道家思想推崇备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典故,说的便是刘安。
他甚至还著有《淮南子》一书,在后世为人所称道。
当然,在他那个时代,豆腐自然不可能直接就叫“豆腐”,而是叫“戎菽”,“黎祁”等名字,其甚至还有“甘酯”,“无骨肉”等美称。
从这两个小故事能看出来,做豆腐时,所必不可缺的两样东西——石膏或者盐卤。
这两样作为絮凝剂,是豆腐成型的关键。
后世之人也根据所加絮凝剂的不同,而把豆腐分为加石膏的南
豆腐,和加盐卤的北豆腐……
这些知识没有人比金素这个来自未来的人,知道的更清楚,哪怕是刘安也不行。
可是,让她头疼的是,她暂时找不到任何一种絮凝剂。
盐卤?扶风郡不产盐,四周的郡县也没有产盐的地区。
大家食用的盐,基本上都是从河东郡的盐池运来的,只有产盐的地方,才会有盐卤的存在。
而石膏,作为这个时代不常用的矿物,那些炼丹的方士,倒是拥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矿石,可金素作为一个普通农家女,更是不知道该去何处寻找……
因为这两者所限,金素想做豆腐的想法,只能暂时藏在心底……
等釜中的豆浆煮开了以后,金素便忙把门外的自家阿父,给唤了过来。
她先盛出了半碗,又在煮好的豆浆中,加入了几滴醯,好让阿父他品尝一番。
金木匠听到女儿的呼唤后,便加快了手上的动作,不一会儿的功夫,他便把石磨上的豆粕,给清理了个干净。
等他端着一大盆豆粕进来时,豆浆已经被金素盛好,放在了灶台上。
这时候的灶房中,满是豆浆的香气,早已经不复先前的刺鼻难闻。
金木匠脸上的神色颇有几分难以置信,没想到那么可怕的味道,经过蒸煮后,居然会这么地香!
豆浆的香气中还混杂着醯的酸,更是让金木匠想要大快朵颐。
他顺手把豆粕递给女儿后,便直接端起了一碗豆浆,闷头喝了起来……
“好!这味道真的很不错!不愧是素素你做出来的!”
金木匠这边儿刚一放下碗,就开始夸赞起一旁的女儿来。
金素早已经习惯了来自阿父的夸耀,她抿唇轻笑道:“阿父若是喜欢的话,接下来,女儿便多为阿父做上几次,这豆浆喝了对身子骨好着哩!”
至于如何好,金素她暂时也没办法向自家阿父说明白。
“补钙”这个概念,就算她磨薄了嘴皮,估计也和阿父解释不清楚吧?
阿父他本就需要干体力活儿,没有康健的身体又怎么能行?
家中暂时没办法天天吃肉,用豆制品来补充蛋白质,也是很不错的选择。
当然,用奶制品来补充蛋白质,也是通行的做法。
可是,对金素
来说,获取奶制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这时候的牛,可是人们眼中的宝儿,和小牛抢食?想来不会有什么人会支持……
而且,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北方驯养的黄牛,还是南方驯养的水牛,都更偏向于耕田和负重。
它们的产奶这一特质,其实并不怎么明显。
就算金素能在村中找到母牛,她也没办法向人家开口,讨要牛乳的……
最终,金素不得不安慰自己道:相比较让阿父喝牛奶,可能会带来的“乳糖不耐受”来说,喝“豆浆”起码不会拉肚子,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