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年代,尤其是这样一个超级传统的家庭,做儿媳妇的可以上不了厅堂,但一定要下得了厨房,现在谨月终于体会到了。
虽说谨月出生在90年代,短短26年的人生中大多时候在读书,但因为初中高中都在县城上学,离家太远,所以她当了6年的住校生。
这6年谨月吃了不少苦,冬日里如冰窖一样的房子,夏日里蚊虫满天飞的澡堂,可也正是因为这6年,让她的厨艺突飞猛进。
刚升到初一时,谨月是住在学校里的,后来因为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好,加上谨月又一向有胃病,第一学期结束后,陈育海夫妇就在学校旁边的小巷子给她租了个小单间,搭起了小灶。
那个巷子,因为在县城的北边,人们称为北巷子,属于城中村。虽然都是人家的自建房,但因为离学校近,大家都看准了这个商机,就跟商量好了一样,建修的大同小异。
在这些房屋全面出租给学生后,北巷子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生住宿一条街。刚开始母亲谢秋还怕谨月饿着,隔三差五地坐班车去给她带点红烧肉、千层饼等吃的,后来她自己也忙得抽不开身,就只能打点钱,捎点面之类的。
作为北方人,谨月从小喜欢吃面条,刚开始北巷子口有一家卖日用副食以及学杂用品的小卖部,店主是一对七十多的老夫妻,他们的儿子儿媳都在bj工作,孙子也刚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大学。
他们开店本来也是消磨时光,怎么轻松怎么来,可后来不知怎么的,他们在门口就顺带卖起了鲜面——不是机器做的,而是老太太自己擀的鲜面。
老太太的擀面手艺好,所以这面条极受欢迎,每天中午一会会的功夫就卖光了,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在前一天的晚上预定。
谨月那时就想,老太太这样做估计也是为了安抚学生的思乡之情吧。
这县城中学,本来也是一所百年老校,师资和口碑都很不错,所以学生也都是来自十里八乡的,因为路途遥远,加上车费等各种考虑,很多学生一学期只回家一次。
可是这种吃出妈妈味道的幸福感并没有持续太久,寒假刚过,也就是第二年的春节刚结束没多久,小店就关门了。听街坊邻居们说年前老两口的儿子儿媳回老家过年,因为担心父母年龄大了无人照顾,就把他们接去bj了。
那天,刚从老来到学校的谨月对着那家已经铺上一层灰尘的小店,还伤心了一阵子,也就是从那会开始,谨月学着自己擀面了。
擀面条也属于手艺活,除了放合适的苏打和水,剩下的估计只有熟能生巧了。在一次次的尝试中,谨月终于摸索出了一些技巧。而且好像试着试着还上瘾了,每天不摸摸擀面杖就浑身不舒服。
正好那会学业也不太忙,几年下来,谨月擀面条的手艺就远远地超出了同龄人,连母亲都夸她,说面条又劲道又光滑,很不错。
“不知道那老爷爷和老奶奶在bj还过得惯吗?”谨月不禁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