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七零当首富(大河东流)_第16章 第十六章(1 / 2)_穿到七零当首富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16章 第十六章(1 / 2)

车坏了,人全部下车,副厂长看到俞向安脸上的疑问,笑了笑“今天运气不好,不过这事也不少见,这车挺旧的了,时不时就会出现问题。”

两个司机大哥听到了哈哈笑了一声,一个人检查了一下,“放心,是小毛病,很快就好了。”

他们两个拿下来一个小箱子,里面全是修车工具。

俞向安恍然,这个时代没有后世随处可见的修车店,出了问题,只要问题不大,都是司机自己解决的。

要当这时候的司机,除了会开,还得要会修才行,不然就像今天这种情况,还要想办法找个会修车的来,一来一回,得耽误多少事。

两个司机修车,王副厂长就和俞向安在旁边看着,王副厂长是爱车的,俞向安则是想着偷师,艺多不压身,或许什么时候就能派上用场了,司机在旁边看他们两个这么认真,时不时的还问几句也没有多想,毕竟这一个是副厂长,一个是女娃娃,副厂长还能转行当司机现在拿方向盘的有哪个是女的

不是说女人不能开,但是走南闯北的人需要有一定的武力值,最起码要身强体壮,一般人看了不敢擅自下手,要是一个女人的话,有歹心的人看了更容易起意,要是换成男的,那就要斟酌一下能不能拿的下来了。

两个司机很熟练,不到十分钟,就把车子修好,重新上路了。

王副厂长重新坐回了后车厢,解开了中山装最上面的扣子,拿出自己随身带着的水壶,“小安,你带水了吗”

俞向安从自己的布袋里也拿出一个水壶,“厂长,我带了。”

因为她要出差,俞青山就把家里唯一一个水壶让她带着了。

王副厂长轻轻笑了笑,他基本常年板着一张脸,不过在年纪这么小的女同志面前吗,他控制了一下自己的表情,看上去和蔼了一些,“小安同志,你今年多大了”

俞向安“十八岁了。”

王副厂长“十八岁,我最大的孙子,今年也十三了。”

俞向安自然地接上话“十三岁,读几年级”

“今年五年级。”

“”

两个人一问一答,虽然看着挺直腰板不像是在话家常,不过两个人的距离感交流过后确实变浅了。

一般县城到市里开车一个小时多一点,司机都走熟了,维修也没有耽搁什么时间,今天一个半小时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榨油厂主要榨的是花生油,王副厂长管厂里的后勤和福利,他这是来跟榨油厂订货,作为中秋节的福利分给大家的。

这也不是头一回了,王副厂长熟门熟路的找了人,对方接到信,招待的也是副厂长,姓李,年纪差不多,不一样的是脸上一直带着笑,看上去很好相处。

食品厂想要榨油厂的油做福利,榨油厂想要食品厂的糖,各有所求。

俞向安要做的,就是拿着本子,把他们说的一些话、一些数据记下来,他们还一起去了生产间。

车间里人人穿着厂服,头上戴着帽子,专心致志的干着自己手上的活,态度积极,王副厂长看了不由得夸赞了几句,对方谦虚的表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俞向安也肩负“检查”的重任,看着机器里流出来的花生油,恨不得抱走一罐。

油,难得啊。

李副厂长带着他们在榨油厂转了一圈,根据产量,敲定了他们中秋节需要的数量,少不了一番扯皮,等到双方都满意,就到了中午了,李副厂长看着时间,带他们去了不远处的国营饭店。

这还是俞向安第一次光临市里的国营饭店。

县城的国营饭店原主没少去,毕竟她外公二舅就在那里工作。

李副厂长问了王副厂长的意见后,又问俞向安“同志,你想要吃点什么”

俞向安笑了笑,有些腼腆的样子“我听说这里的猪耳朵好吃,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李副厂长有些意外“哦,这你都知道之前来过”猪耳朵不是大肉,招待客人的时候,他一般是不会主动点这个的,不过这里有一位大厨做卤猪耳朵确实是一绝,他自己来这里经常点这个。

俞向安摇了摇头“我舅舅在县城那边的国营饭店,我外公在国营饭店做到退休,好像是之前不知道听谁说了一耳朵。”

李副厂长看俞向安的眼神当即就变亮了,招呼服务员帮忙叫孙大厨出来。

他跟孙大厨是认识的。

孙大厨拿着一碟子花生米和腌萝卜出来了,“李厂长,今天点什么菜。”

李副厂长点了下“你啊,我们已经点了,叫你出来是想跟说件新鲜事,这位,白石县食品厂的王厂长,这是他们厂的同事,说来也巧,我问她想吃点什么,她直接就说起了你做的猪耳朵,我问她来过吗,她说是听说的,她外公和舅舅都在他们县城国营饭店工作,你瞧瞧,你的名声,都传了这么远了。”

孙大厨听的脸上几乎都要发光了,看着俞向安的眼神别提有多和蔼了。

“这就是缘分啊,同志,来到这里千万别客气我现在就进去,给你们做一盘我的拿手好菜”声音浑厚,格外响亮,听着就让人觉得干劲满满。

李副厂长见他立刻进了厨房,哈哈笑了起来“我们今天能大享口福了。”

来自同行的赞美听起来格外好听,有这一番话打底,不愁他不用劲,说不得还能得一些额外的好处。

王副厂长也笑了,看着俞向安的眼神有些微不同,国营饭店啊,那可是个好去处,哪里都有可能会挨饿,就是掌勺的厨子不会,他爱人的弟弟也在国营饭店,不过不是在厨房。

李副厂长在这里已经可以刷脸了,平日里爱理不理的服务员很勤快,没多久他们点的红烧肉和烧鸡就上来了,另外还有一个鸡蛋汤和一盆白米饭,看上去这分量就很有诚意。

俞向安“”

想吃

李副厂长也带了一个人,四个人,面对这三菜一汤不用担心吃不完,尤其是这四个人中有三个男人。

菜端上来了,王副厂长观察了一下他带来的女同志的表现,面对着这种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美食,对方除了眼睛亮了一些,没有其他不恰当的行为,动作看上去还挺斯文,速度却没慢到哪里去。

要不是个见过世面的,要不就是有足够的自制力。

他暗暗点头。

吃到一半,孙大厨亲自端着一碟子的卤猪耳朵来了,香味霸道。

另外还有一碟子卤下水“这是我请各位的,算个搭头,来,小同志,尝尝看,怎么样。”

他自信满满。

卤味需要花时间,今天的卤味他没有精心制作,但是跟他最好的手艺比起来,差不到哪里去。

一般人吃不出差别,甚至有些同行都吃不出差别。

俞向安就是同行,她不知道他的巅峰手艺,这次的她吃到嘴里竖起了大拇指“名不虚传”

夸赞直白又直戳人心,孙大厨听到这四个字,笑得合不拢嘴。

俞向安是真的觉得好吃,现在这时候的大厨,几乎个个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比如她外公,就有一手做面条的好手艺,舅舅做面条没有那么好吃,但是做饺子就超过了外公。

现在嘴里的卤味,比她在后世专门去品鉴的名家卤味各有特色,不变的是那股霸道的香味,口齿留香。

不过如果是她的话,她喜欢稍稍做甜一点点。

王副厂长这是第一次吃这里的卤猪耳朵,他没有说什么夸赞的话,但是筷子频频落向这里,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他们四个人举行了光盘行动,一粒多余的米、一滴多余的汤汁都没剩下,干净的就跟洗过似的。

孙大厨从厨房出来,看到这样,又兴高采烈了起来,问了俞向安的姓名,送给他们一人一罐用吃剩的水果罐头瓶子装的卤水,还给俞向安留了地址,欢迎她和她外公舅舅前来做客。

李副厂长把这卤水收下了,收的很开心。

这东西说起来不值什么钱,收的放心,有了它,晚上回家不管做什么,那一顿都有滋有味。

吃饱喝足,对接下来要去哪里,王副厂长很体贴“小安之前应该没多少机会来逛逛吧,现在午休,要不要趁着有时间去走走,只要在下午三点回来就成。”

李副厂长听了,当即就让他带着的小青年当个向导,俞向安拒绝了“诶,不用不用,我想去百货走走,这个我知道在哪里,来的路上看到了。”她笑的有些不好意思,“我可能会在那边待挺久的,我认识路,不用麻烦,可千万别为了我耽误工作。”

俞向安话说的漂亮,他也没坚持“理解女同志来了基本都是要去这里看看的,哈哈哈,那你注意着时间。”

俞向安按捺着心跳往这里的百货走去,走到没有人的地方,俞向安换了一身衣服,用炭笔和筛过的锅底灰化了脸和眉毛,系上领子,戴上帽子,看着像个小媳妇,检查了一下自己的穿着,就手里拿着一个竹篮出去了。

她打算先去百货探探底。

这里最大的供销社名叫百货,货物是最齐全的,俞向安看到了很多县城供销社没有的东西,比如新款式的小皮鞋、自行车、收音机、毛巾、手表等等。

她还看到了不少的卫生巾,满满一柜子。

俞向安问了价格,跟县城一样,这些都是统一定价的。

她卖苹果,还去副食品区踩了个点,对价格心里有数,这才出去了,她在百货门口的时候特意注意了一些人,跟着他们走。

他们都是没有在百货大楼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

俞向安不远不近的跟着,拐呀拐呀,有些人敏锐的察觉到后面有人,改道了,有的人没发现,俞向安就一直跟了下去。

然后她发现自己找对地方了,运气不错,发现了个小据点。

这个小据点是在一条四通八达的巷子,手上提着个竹篮的人不少,彼此视线相对,默契的让开。

俞向安打开了盖子,从里面拿出一个有些失去水分的苹果,在大家的视线里转了一圈,再放回去。

有的人看到了当做没看到,这不是他们想要的,有的人看到了就上来问价,俞向安也很干脆,“三毛钱一个,五毛两个,三个八毛,四个一块”

这些苹果都是个头比较小的,直接按个算,更方便一些。

这个价钱不便宜,不过买的起的人不会觉得难以承受,买不起的看到这稀罕的水果就心里有数了。

俞向安还小声招呼了一声,“先买的可以先挑。”

有的苹果看着就比较新鲜,有的看着就知道脱水严重。

这是肉眼可见的。

有个大妈直接就掏出了一块钱,然后快手快脚的拿了四个,塞进自己的布袋里,一句话没说,匆匆离开。

有了带头的,很快就有下一个,俞向安一边跟人交易,一边耳听八方,这时候被抓到了可不是开玩笑的。

没多久,就剩下的几个脱水严重的,她便宜卖,很快就卖完了,一清空俞向安立刻离开,也不辨认什么方向,看到有比较大的巷子就往那边拐,拐了几条巷子,她还正巧撞到了一宗“大额交易”。

一个青年挑着担子进一户人家的大门,这没什么,但是如果那青年看到俞向安突然出现脸上没那么心虚就好了。

那接应的中年汉子看了,故意哈哈笑出声“大侄子,这可多亏了你帮忙,来来来,进来赶紧喝口茶。”一边说着,一边加快动作,等青年一进门,立刻准备关门。

俞向安喊了一声“同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