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七零当首富(大河东流)_97、第九十七章(1 / 2)_穿到七零当首富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97、第九十七章(1 / 2)

等到雷明他们一伙人重新回来的时候,他立刻下了六千件的大棉袄,另外还有一千件的睡衣,一百条围巾。

俞向安不用问,就知道他们的生意好不好。

这一次雷明试探性的买了一些罐头,差不多一半是鱼肉罐头,比较便宜。

这个罐头就是去试水的,所以量不大。

来回的跑了几次,量越来越大,他们的配合也越来越默契,俞向安这边发货直接送到火车站,他们那边来人接应,跟车出发,直接送到目的地,他们到时候再转车。

林川柏觉得自己在见证历史,也是正在经历历史,除了国际倒爷,还有今年实施的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实施之前,小孩上学都是要交学费的,这学费并不便宜,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

一年几块钱看起来不多,但是要算一下,除去学费、书本费、学杂费之外,还要算上这么大的孩子去上学没办法再做的家务、照看弟弟妹妹、下地去干轻省活这些都算上,让孩子上学,家里困难的人真的支撑不起。

免了学费之后,很多人都知道上大学的好处,他们就愿意让自己孩子去上学,要是能出人头地,那就是改换门庭,至于书本费学杂费这不还有旧书,卖一套,能一直用下去,还有些人是秉持着是便宜不占王八蛋的心理,把孩子送去的,家里有些小孩本来是不愿意花那钱送他们去上学的,但是现在可以免学费,要是不去上的话,这便宜就占不到了,不论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把孩子送去学校,这对孩子的未来无疑是影响深远的。

一下子,送去上学的小孩子数量激增,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男孩,女孩的数量不少,但是比起男孩还是要少一些。

但已经是个大进步。

陈晓阳就十分高兴这一点,支持侄女们到了年纪都去上学,上学多好啊,她以前想上学就是没办法,家里太穷了,她倒是没有责怪,因为她哥哥也不是所有的都去上过学的,都是后来跟着人上扫盲班,学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要学会看数字这些。

她现在读写都没问题的水平,是她进到厂里以后跟别人请教加自学得来的,很辛苦,上班累了以后还要费脑筋,如果她小时候要是也去上学,那么她会抓住更多机会,可能现在又升职了也不一定。

刘三葆也高兴,她利用休息日回了老家一趟。

她是幸运的,当初鼓着一口气离开家乡出来讨生活,没多久就被俞俞向安招聘成为她的助理,她是从一开始就跟着她的,她不是十分有能力,但是她很细心,把什么事情要做的都牢牢的记住,老板有什么需求,她也提前准备好,免得措手不及。

因为她的工作表现好,她的待遇自然蹭蹭的往上涨。

她回去就是要回去告诉娘家的兄弟们这个好消息。

跟她那时候不一样,她这一辈生的不多,所以她是个女孩也让她去上学了,但是下一辈她兄弟生的孩子太多了,要是全都送去学校,家里就很困难,现在有义务教育了,全都送去学校,本来也不能靠这些半大的小子小姑娘养家。

有这些支持义务教育的,就有反对的啊,反对得最厉害的就是女孩子,比如岁的女孩子。

这个年纪能做的事情可多了,她可以照顾不能自理的弟弟妹妹,能够喂鸡、洗衣服、做饭、喂猪、晒衣服,还能够去照顾菜园子,拔草、捡花生,能够当半个大人来使,这要是去上学了,虽然是不要钱,但是这些活就没有人干了,家里的饭也没有人做了。

不过义务教育就是要求都要去上,要是不愿意了,就发动村支书村队长去劝劝,让他们同意。

大部分人都会在这些人出面后送去上学,但是也有一些无论怎么说,都说家里离不开人,不愿意。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没有用,到了年纪还不是一样嫁人。

要是送去上学了,家里的活没人干,家里的弟弟妹妹也没人带,大人要是留在家里干活,那他们就要没米下锅了。

然后就有折中的办法,带着弟妹去教室上课,只要他们能让孩子不要太吵,老师也不管了,能上学不容易,能克服就克服,要是在读书这一条路能走远,是能改变人的一生的。

双胞胎见了几回这样的事,对比出幸福,他们家真好。

爸爸妈妈虽然不是整天腻在一起,但他们都是为了工作,为了挣钱,为了更好的生活。

他们有足够的吃的,足够多穿的,能有学校念,还有那么多兴趣班可以上。

虽然有的时候父母爱了,就显得他们兄妹俩都有些多余,比如他们一起住的时候,他们待在一起,常常就会嫌弃他们两个碍眼,要么进房间了,要么一起出去,也不知道去哪里。

被嫌弃的林亦泓林亦宁“”

这双眼睛看透了太多。

他们现在六年级,这年纪不算很小了,有开开窍早的已经知道什么是喜欢。

双胞胎长得都不错,收到过几封告白信了。

不过都被拒绝了。

林亦泓“我要考了大学大恋爱。”

有志一同的,他们都把这事给瞒了下来。

没有告诉爸爸妈妈。

今年俞青山自己出钱建了一个房子。

用他从俞向安那里收到的工资和奖金,建了一栋三层的房子。

要是一大家子团聚了,都能住下。

住他的房子跟住女儿的房子是有区别的,对于俞向海他们来说,住爸的地方名正言顺,但要是住俞向安的地方,那就要比较注意一些了。

这房子建在特区,不是特别繁华的地方,距离厂子也不远。

建好了,俞青山也不会日常去住,还是跟俞向安住在厂里的房子。

俞向安在建好后去看了,房间是真多。

不多也不行,算一算,俞向海一家五口,俞向晏一家五口,俞向清一家三口,她一家四口,俞向居现在但还是单身,但是最起码也是一家三口,那最起码就要有十六个房间,一共三层,平均一层要六个房间才行。

地方小了那真的摆布不开。

等建好,明年就往里面填充东西,俞青山计划着,明年找个机会,把孩子都叫过来,好好聚一聚。

就算儿子女儿他们没有空回来,但是他孙子外孙呢,他们都是学生,有寒暑假。

自家这几个孩子自小一块长大,感情不用说,但是再下一辈要是长时间都是不相处的话,那也只是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

他这番说辞俞向安很赞同,确实应该这样,“这样吧,等到明年寒假的时候,让他们都来这边,就住那里,到时候也装修好了,然后我给他们报个班,让他们一起上课,这样子可以增长知识,也可以培养感情。”

俞青山点头“这个好。”

这事就这样定了。

过年的时候,俞向安和林川柏一起回了村里,回了白石县,跟奶奶张茶花,外公外婆秦强姚翠芬他们一起团聚。

看到他们这热闹场景,再想想他们这几个老人的年纪,不少路人都感叹他们是有福气的。

但刚出正月十五没几天,张茶花就在中午午睡的时候停止了呼吸。

她这年纪,又是无病而终,是喜丧,但是,人就这么没有了。

俞青山有心理准备,但悲伤是难免的,一场丧事办下来,他瘦了好几斤,俞青保办完丧事后还病了一场,他的身体没有俞青山这个弟弟那么好,在老家办丧事,他是大儿子,很多事情也要他出面,丧事办完了,强撑着的那口气去了,就病了。

这次的丧事让很多人都津津乐道,现在这时候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慢慢的讲究排场,生老病死,生和死是最重要的,这丧事办得很体面,不是说办的有多豪华奢侈,但是讲究,把该做的都做到了极致了,加上这些出息的孝子贤孙,上了年纪的老人不少对着自己的儿女絮絮叨叨。

祸不单行,福不双至,这场丧事办完没多久,秦强就在家里摔了一跤,没多久,他就没了,他的器官老化的太厉害了。

姚翠芬在他没了的时候都有些回不过神来,明明身体比较差的人是她,之前住院了那么久的人也是她,怎么他还比自己早走呢

她想不通。

吃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少,送去医院,医生也无能为力,生老病死,这是自然规律。

连续三场丧事下来,俞家花了好一段时间恢复元气。

在丧事期间,俞明杰还带了他的对象,本来是谈婚论嫁的,如果没有今年接二连三的丧事的话,他们应该要办喜事了。

现在把婚事推到了明年。

对这准儿媳妇,俞向海和叶七佳很上心,这姑娘好啊,身高中等,有些圆润,这在他们看来是很有福气的长相,而且又是同校的同学,之前不同班,也不认识,都被分到了电厂以后两个年轻人慢慢的走到了一起。

她的父母也很出色,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护士。

俞向安对此心情很复杂,虽然但是,他们要是有了孩子,那她就要升级当姑奶奶了,突然成了奶奶辈。

心有点塞。

这一学期也是小学六年级的关键时刻,双胞胎要参加考试,然后升上初中。

他们所在的附属中学师资力量雄厚,受家长欢迎,也是有成绩要求的,以双胞胎以往名列前茅的成绩来看,不用太担心。

但是林川柏和俞向安还是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他们功课。

他们两个倒也乖乖的学了,他们虽然被关注着学习有紧迫感,但是爸爸妈妈都更常呆在家里了,这是让他们高兴的一件事。

是个男孩。

恰好凑成了一个好字。

俞满生傻乐傻乐的和女儿采蓝一起看着这个丑乎乎的小宝宝,跟他打招呼,“你好,我是你爸爸。”

采蓝看着这个小婴儿,再看看爸爸,“真的是妈妈生的吗”

采蓝皱了皱鼻子,说了一个字,“丑”

俞满生哈哈大笑,“你刚出生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采蓝不敢置信的瞪圆了眼睛,头摇的飞快,连连否认,“不是,我不是。”

俞满生“是真的,我还有照片,回家去翻相册,你别嫌弃弟弟现在的样子,你现在长得多好看啊,弟弟以后长开了也会这么好看的。”

采蓝有些将信将疑,“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