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大团团)_第一百四九章(1 / 1)_[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一百四九章(1 / 1)

,“靠谱”

比起性格跳脱,鬼点子多的太子,皇长子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许多。

尽管心里也知道,太子与大阿哥见了面,必定会影响到他,可第一次拿到长子用词严谨、稳重的上奏,康熙果真十分重视。

阅兵可有助于帝王与朝臣了解到大清军队的现状,亦可借此名目来操练八旗,这事儿的效率比帝王带领八旗及王公去围猎似乎更高一些。

帝王思索再三,有些不放心这样的大事交给两个孩子来搞未免儿戏,于是责令兵部尚书及礼部尚书,共同拟定章程,实行训练计划,并选择出适合参与阅兵的人马。

步兵、骑兵、刀兵、弓箭兵、弩兵等等,常驻在京师的八旗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并且还从低到高,地位均有不同,下五旗的接触子弟们终生都在为了抬起而努力,所谓的“抬旗”,于他们而言是光宗耀祖。

八旗子弟之间这种阶级关系,让上三旗成了人们的向往,而上三旗出身的人,则天然就有优势,并且自傲。

八旗之间并非是一直以来都和睦可亲的,他们时常因为待遇不公而发生摩擦,可到底,他们都是捏在皇上手中的军队,只要皇上表现出些许亲近某一旗的倾向,则其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甚至于是施琅培养组建起来的海军,都被编入了“八旗”之中。

所谓的“旗”,是游牧民族军队的一种编制,率军之人都不称呼为将军,而是旗主。

从小美的信息整合中可以得知,“八旗”之制乃清军入关以后,满人的文化结合汉人文化后酝酿出来的畸形产物。

通过“八旗”,将满、蒙、汉军皆融入这个体系之中,这本是一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举措,却因其注重阶级分明,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的地位不对等而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这一种影响若是长期持续下去,虽于帝王权柄无碍,却碍于国之军力发展。

军队制度的改变现状还不是胤礽有这个魄力去动的地方,比起如同庞然大物一样的八旗之制,他还太过稚嫩,想要改变它,得从点滴做起,好在他在最适合的年纪,迈出了第一步,阅兵。

根据八旗之中的地位不同,出场的先后顺序,也将是由上三旗,之后才安排到下五旗。

这种出场顺序,已经足够引起有心之人的深思,借助此次阅兵的机会,杜恭俊所上奏的“收台湾之海域商贸,成大清国内贸”的建议也拿到了台前来说,胤礽趁机提议“不如成立海军,编入新军,以掌东亚海域之贸易。”

到了礼部历练大半年,太子成熟了许多,于朝会上也时常发表自己的见解。

应不应胤礽的提议,这个再说,反正康熙是挺满意胤礽的表现。

老父亲看到终于成熟稳重,再也不给他闹出烂摊子的儿子,欣慰地心口发胀。

不知多少人在背地里骂皇长子,又不知有多少人借着此次加训,表现优异而得上官看中,由此升迁。

秋天即将临近,在京城最大的重事,殿试完成后,郑克塽降清的队伍也在大军的护送下到达了天子脚下。

迎接郑克塽的,除去本就准备好的迎宾礼官队伍以外,大清还为他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八旗阅兵

郑克塽出身于海边,一辈子与海军为伍,几时见过这样威风凌凌的陆军骑兵

除此以外,更有长矛兵,人人手中配一把锐不可当的“丈八蛇矛”,从外形来看,是仿三国时猛将张飞的武器而制。

弩兵手中的连弩,瞬息发出,整齐划一,准头皆入靶心,射击效率比之火器枪兵也差不离了,而连弩的制造成本,比火器可要低廉许多。

郑克塽没想到,自己老老实实地跑来京城投降,做好了接受大清帝王的册封称臣,竟迎来这样盛大的“迎宾之礼”。

能够在兄长与舅舅的交锋夹缝中生存至今,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识趣。

身边的人一直都在宽慰郑克塽,只要他识趣,大清帝王会厚待他,他的小命说不定比留在台湾更加安全,至少在京城,不必担忧被刺杀死于非命。

可如今,郑克塽又不确定了,大清威风凌凌的陆地雄师比海军的战斗力更加强悍,清帝邀请他一同观看阅兵,是在威胁他,还是在恐吓他

郑克塽脸色煞白,本就如鼠的胆子,这一回更加瑟瑟发抖起来。

阅兵之盛大景象,可振军之士气,扬军之威风。

平定台湾后,施琅作为守将留守在外外,而姚启圣则随军回到京师。

礼官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唱辞,提到“庆祝收复台湾”,这仿佛是个欢迎礼,欢迎他一别经年,离京城多年掌平台事宜,而今终于凯旋而归

康熙特命胤祉与胤禛也来参观此次阅兵,其景象之盛,比之胤禛记忆中的八旗军更加有锐意。

看到尤有锋芒的八旗军,胤禛一阵恍惚,原来这个时候的八旗,还有虎狼之师的模样,他们还没有堕落成他记忆中的安逸模样,现在这个时间,可真是个好时候啊

掌火炮、枪,大清的火器营比上一世提前了整整七年问世

他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的交叉路口,重活一世才发现,原来在早些年,大清错过了那么多的机遇。

而现在,“得天所授”的太子,用他那双手,硬是扯着汗阿玛的裤腰带,去将这些的流逝在记忆中的机遇一一抓在手心之中。

阅兵仪式过后,将举行国宴,为凯旋归来的姚启圣所带之军庆贺。

从恩怨分明的侠义青年,帝王眼中的天才刺头,到战功赫赫的平台心腹重臣,姚启圣将自己一辈子的时光花在了为康熙披荆斩棘上,临到老年,一身伤病。平台之功,功劳最高在于他,帝王赏赐了所有人,却唯独忘记了他。

功高不赏,是已无可赏,还是帝王心中另有芥蒂

姚启圣猜测不透,郁结在心。

他已经做到了福建总督的位置,若进一步,则为兵部尚书。三年前,他本已经被授予兵部尚书虚衔,却最终调任回了福州。

而今兵部尚书之职已有李之芳担任,姚启圣进不得。

康熙不止一次在胤礽面前吹嘘自己年少时的“丰功伟绩”,说他费劲千辛万苦收服了才高孤傲的姚启圣,这才有了一位才华可堪在世诸葛亮的“军师谋臣”。

胤礽回忆起康熙曾经对他说的话。

“冲锋陷阵,功在施琅,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功在姚启圣。1”

所以,当听见康熙招姚启圣来御前喝酒谈话时,胤礽顿时来了兴致,目光炯炯有神地投向了这一位“当世诸葛亮”。

阅读提示系统检查到无法加载当前章节的下一页内容,请单击屏幕中间,点击右下角或者右上角找到“关闭畅读”按纽即可阅读完整小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