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大团团)_第235章 第二百三五章(2 / 2)_[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235章 第二百三五章(2 / 2)

群臣窃窃私语,如今在外学之中学习的学子都是些什么人?

一些善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人,家中有余财,父亲在朝为官,且家中有兄弟继承家业。

这些人本身具有文学底蕴,从小饱读诗书,进入外学以后,又学习了科学与外洋语言,跟着外洋来的师傅,听他们讲述他国的文化。

太子将该想到的都已经想到了,张士甄自无话可说。

胤礽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做一盘番茄炒蛋,将番茄、鸡蛋都准备好,油放入锅中加热,然后将铲子塞到朝臣手中,等他们下手去炒。

胤礽:如果这样他们还抗拒着说不要不要,孤也无可奈何,只能靠正在看戏的汗阿玛了。

他看了一眼正在审视局面的康熙,无奈叹息:看样子汗阿玛真不准备帮孤了。

张士甄百折不挠,越战越勇,继续提及:“殿下兴办外学,致使太学之中兴起学习外学科学之风,学子们不再潜心学习儒文经义,如此长久以往,岂不乱套?”

胤礽精神一振,又夸张士甄:“张大人说得对!”

张士甄:“……”

又是并非如此来反驳?

“孤也认为应当加强对儒文经义的教育,仁义礼智信岂能丢弃?那是刻入咱们血液中,灵魂之中的崇高道德!《礼记·大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孤欲做明德于天下者。儒之学者,具有仁爱之心,有正义凌然之气,修心修身兼济天下,这是多么崇高的理想与精神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向往之的美好品德。弘扬儒之教育,利于治国,仅仅是让读书人学习,让太学监生及各地学堂教授怎么够?”

“若有外洋人,崇拜我大清儒学,欲诚恳求学,大人可愿意不吝赐教?”

张士甄想了想,沉吟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化憧憬儒学之蛮夷,臣不会吝啬。”

“若有百姓,询问大人儒学,大人可愿不吝赐教?”

“若有女子,询问您,您又如何看待?”

太子连连追问,张士甄闭上了嘴,唯恐落入陷阱之中,不敢再言。

“推广儒学教育,有利于国民道德修养的提高,孔子重教化,还道是‘有教无类’。儒者之襟怀广博,不应有偏见、歧视。唤醒人们向善之心,教化更多人产生修德修身之意,皆有利于国之发展。《横渠语录》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孤之敬仰崇拜,恨不能令全天下皆知儒之伟大,而今孤欲宣传儒学,令圣人之言传遍大清每一个角落,弘扬我国民精神,众位大人可答应?”

就连如何宣传,胤礽都已经想好啦!

就像之前雪灾那样立的“丁思孔”典型,他们还能立更多的清廉好官。

在场的,身居高位者如王熙、吴正治,操劳一生为国为民。

他最崇拜的杜太师傅更是桃李满天下,虽然太师傅回家乡养老带孙子去了,胤礽至今还记得太师傅对自己的谆谆教诲。

朝中多少文臣深入贯彻儒之精神?

从他的太傅们李光地、熊赐履、张英、汤斌,到各部院大臣陈廷敬、郭琇、张士甄等,都是政绩斐然,颇有民心。

哪一个扯出来没有他们自己的故事?

日后大街小巷之中,皆有小儿念叨子曰,寻常百姓也能说出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美好的精神品德与道德修养能够唤醒人们心目中对善的渴望与憧憬,他们有传承至今千年的儒学基础,是下至士大夫,上至帝王都深入贯彻的精神文明呢!

太子对儒学的狂热崇拜,吓了朝臣一跳。

西方传教士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传一下他们的主,到了太子这儿,那是要将儒之美妙传遍全国,传到外国去啊!

说完这些,胤礽疑惑地问起来:“之前是谁在负责宣传呢?要不连宣传部也给正个名。”

最好是个儒学大家,精通诗书礼仪,自己就在大清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纳兰性德站了出来,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胤礽,沉声道:“因为臣此前负责书籍印刷管理一块,又有作品集流传京城,礼部宣传之事,亦是微臣在管。”

胤礽给他黝黑黝黑的眼眸看得冷汗哗哗地冒出来,顿时打了个激灵。

哦豁!怎么又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