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大团团)_第十七章(1 / 2)_[清]再不努力就要被迫继承皇位了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十七章(1 / 2)

四位授课师傅轮流来为胤礽授课,他们的授课风格截然不同,分别给胤礽留下了奇特的印象。

张英是他最为熟悉的师傅了,他特别有耐心,也知道胤礽坐不住的性子,每当与他讲解时,张英都会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他的注意力,待他全神贯注了,再与他以交流谈论的方式来教授更深层的内容。

也许是因为家中有个少年时就有才名的儿子,令张英有了充分的前期锻炼,他是四位师傅里授课最能令胤礽听懂的。

但是,张英他喜欢拖堂,拖进度

胤礽急着要拯救“小伙伴”,恨不得加速奔跑一百里,张英又温温吞吞生怕他学不会,学不透,这可把学生给急坏了。

所以比较起来,胤礽更喜欢熊赐履

刚开始的时候,这位理学大家教孩子时语言不够浅显易懂,以至于胤礽听他课的时候总以茫然的无辜小眼神对着他。

熊赐履也很无奈,他也没想过皇上会让他教授一个四岁的小娃娃呀

他悄悄与张英耳语抱怨“皇上当年启蒙,是在六岁以后,我家孩子启蒙,也是在六七岁的年纪,到了太子这儿,虚岁五岁,实际四岁,别说是背书了,字都没认全呢即使是国之储君,那也太早了些,皇上这是在拔苗助长啊”

张英于是提点了几句“不如先以诗经为例教授殿下认字,引导他写,若殿下不能理解释义,不如多与他说说故事。”

至于写毛笔字练臂力,他们也没指望他现在就能练上。

熊赐履叹息一声,谢过张英的提点。

做太子师对于臣子而言是一件名誉与地位双收的好事,康熙相信他们的人品与才学,有帝恩厚爱在前,熊赐履岂能辜负帝王期望昔日理学、经学大家摒弃了晦涩的咬文嚼字,学着那老百姓的白话言来说话,为的也不过是能令小太子听得懂。

为了教会胤礽,熊赐履在家中对着六岁的孙儿做试验,亲身体会到这个年纪的孩子有多么坐不住,注意力有多么容易被外物所影响。

“今日教授的是诗经小雅中讲述采薇的一段。”

熊赐履说着,书桌上的舒克时刻想着要越狱,趴在那笼子的铁栏别缘,抱着栏杆疯狂地用大板牙磕磕磕

细细碎碎的声音没能影响到胤礽,他聚精会神盯着授课先生生,跟着他念“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熊赐履心下叹息,有了对比,才知道国之储君有多么不同,只是这一份专注力,就比他家的孙儿要优秀了不知多少倍。

他引经据典说起史记中武王平殷商时食采薇,胤礽眼眸蹭地亮了起来“武王伐纣,孤知道这个”

熊赐履惊讶极了“原来殿下提前听过史记了吗不如由殿下来说说,您大致知道多少内容呢”

胤礽兴高采烈地说起来“孤知道有哪吒、二郎神,还有石矶娘娘,姜子牙和申公豹”

熊赐履笑开了声“原来殿下是提前听过了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是前朝之人所写,话本广为流传,戏剧中也会排到封神演义的片段,熊赐履道“只是封神演义是前人虚构的,史记之中可没有记载古代有哪吒。”

“孤知道虚构的意思,古代没有哪吒和敖丙,”胤礽认真答道“孤分的清现实与话本。”

不过他知道,虽然古代没有哪吒,但是古代有恐龙在比大禹治水更遥远的古代,是时下众人难以考据到的远古时期。

“采薇讲述的是一位解甲归田的兵卒,离开边关归乡的艰辛,道路难行,他又饿又渴,回忆往昔战场上的时光,心中百感交集。那时候啊,边关不稳,戎狄侵扰”

熊赐履说着说着,发现太子殿下的眼神逐渐迷茫,从他那脸上,就得知他又有没听懂的话了,于是他放慢了说话速度,等待太子殿下醒悟。

不过片刻,太子的迷茫逐渐退去,仿佛一下子就懂了他的内容,那感觉,就像是“醍醐灌顶”的参悟,又像是有个看不见的人,时刻待在殿下的身边为他解释。

熊赐履竟有些相信皇上派人宣扬的太子殿下“得天所授”了

白天,授课先生讲述了多少东西,晚上又跟着系统看相关动画,重复听,重复看动画,重复背诵,学习进度一日千里,胤礽以惊人的速度啃噬着诗经的进度。

前一日刚学会了“采薇”第二天就能背下来了,这样过目不忘,聪慧懂事的学生哪个师傅不爱更有意思的是,太子殿下还会以一种“求知若渴”的眼神注视着自己,请他教授更多的内容。

不知不觉间,熊赐履将授课进度加快不少,从刚开始的两日一篇,到一日两篇,三篇,教的人投入,学的人冲劲儿十足,竟达成了和谐相处。

四位先生中,也是熊赐履出现的频率最高。每当上课的时候,都会响起系统激昂的背景音乐,胤礽满脑子都是两个字“冲鸭”

另外两位,李光地要帮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朝堂公务较多,出现的频率最少,可每当他出现的时候,胤礽就知道又到了能听师傅讲故事的时候了

这是个人生阅历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师傅,为了听他讲被“吴三桂”绑架强迫做地方官,虚与委蛇最终找机会逃回大清朝堂的坎坷路途,胤礽每次上课前都会提前将要学习的篇数给预习完,牺牲玩耍的时间去学习,为的就是让李光地知道他学会了,好在课上说说其他的故事。

没有人看过小虎还乡,他们当然不知道胤礽的小脑袋里脑补了多少东西。

最后一位师傅名叫汤斌,眉头间有一道皱痕,国字脸,特别严肃且有威严。他在朝堂之中就是有名的清正的名声,做事特别较真,严肃的性子极容易得罪人,是只效忠于帝王的孤臣。

康熙喜欢用汤斌,对其尤为敬重,尊其为理学、朱学大家。

汤斌年过半百,头发也有些花白,只要出现在那儿,就令人心中犯怵,明明是能止小儿啼哭的存在,胤礽却觉得他特别亲切。

上课的时候,胤礽就喜欢盯着他的脸看,还有胡子,如果再白一些,那就真的是葫芦娃的爷爷了。

尽管朝中事务繁忙,康熙仍然打算亲自过问胤礽的学习进度。在放任胤礽学习了近一个月后,康熙抽出两个时辰,特意来到汤斌的课堂听他讲述诗经郑风。

本章节

郑风中有许多情诗,讲述的是先秦时的民间风俗,其中词句很有韵味,比如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那么多篇幅,四个师傅中偏偏给汤斌排到了郑风,严肃的小老头儿一本正经讲述郑风雅乐,还要时不时应对胤礽稀奇古怪的提问,康熙不过听了一炷香时间,就憋笑憋的辛苦。

“子衿一篇用词婉约柔美,雅乐赋之,可从中体会到先秦时郑地民风。”

“这个故事,说的是女子在城楼上等待她思恋的爱爱人。爱人久久不来,女子的爱意低落中染上了惆怅与幽怨。”

胤礽举手发言“汤师傅,为什么要在城楼上等人,不能在城楼下等人吗城楼上又没有茅厕。”

汤斌“”

堂堂理学大家,竟无言以对

“汤师傅,什么是思恋恋是爱的意思吗那为什么不是思爱呢古人这么写字,是不是因为恋的比划比爱字要少”

汤斌给胤礽问得头大,可太子殿下并非故意捣乱,而是真正心有疑惑,为人师者,只能耐心解答。

诗经中的恋爱篇由汤斌来教是个错误的搭配,第一堂课时汤斌就体会到了太子头脑不简单,他教得艰辛,学生问题还刁钻,其余师傅报以同情,帝王还偷着乐呵一点没有换师傅的打算。

每当下课时,胤礽都会眼巴巴来问师傅们“孤表现的怎么样”

最开始的十篇背诵理解完成,康熙问起四位师傅太子的学习进度,熊赐履与汤斌都异口同声告诉康熙太子天资聪颖,过目不忘。

胤礽还兴冲冲跑来求见康熙,认真对他道“汗阿玛,孤背会了十篇,您快检查检查,给孤考试”

本章节

第一次面对孩子主动凑上来请他检查功课,康熙饶有兴致,真检查起了胤礽的学习进度,所有提到的问题都能得到孩子正确的答案,康熙非常满意。

“朕倒是小瞧你了,七天十篇,保成确实是个小天才。”

胤礽趁着康熙心情好,笑嘻嘻凑近,问他“汗阿玛是不是很满意孤的表现”

康熙挑了挑眉,瞬间警惕“还算不错,你又想做什么”

“那汗阿玛能不能给儿子一点奖赏,好让孤有动力潜心进学”

胤礽企图讨价还价。

“你想要什么奖赏”

“汗阿玛给舒克一张床吧天气那么冷,舒克晚上睡觉好可怜。”

康熙面无表情道“那鼠有绒毛,不会冷。”

胤礽可怜道“可是孤都听见它打喷嚏了”

帝王近侍听见这父子二人斗智斗勇的对话,纷纷憋笑暗乐。

太子殿下可真是个宝啊

他除了想要床,还要木屑,小秋千,小茅厕,如果能让工匠打个更大的笼子,装上阶梯让舒克能上下玩就更好了。

听到了儿子的诉求,康熙灵光一闪,将这些小要求拆分成好多个目标,告诉胤礽每背会十篇,能领一项奖励“如果你背会了一百篇,朕就让人给舒克打造更大的住处。”

单纯的小毛驴根本体会不到帝王的险恶用心,康熙还嘴角含笑给他画了笼子的设计草图“像这么大,三层,还有楼梯,保成觉得怎么样”

康熙见胤礽闷头读书,颇有些钻研进去的意味,欣慰地对身边人道“保成像朕,朕幼时也是这样一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