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的争乱,腐尸遍野、温疫横行,我的家人便是死在那温疫之中,而我也因为高烧不退变成了哑巴。
那年我十岁,文将军李言在征战途中救下我,并收我为义子,传我本领,而后带我随军征战。
将军勇猛,智谋过人,军功无数,大有功高盖主之势。李闯视其为眼中钉、肉中刺,但因念及同姓近亲之谊,始终没对义父动手。
画面闪动,讲叙不止:
李闯入天启那年,下令屠城。我义父李言和其义弟袁乘志携部下拼死反对,终于迫使李闯让步妥协。然尔,即便没有屠城,李闯的部下却依旧还是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
至此以后,我父心凉,无心再做征战,而闯王也因此事,对他俩心怀不满。
次年三月,李闯令袁乘志领一万精兵攻打桂西。同年四月,明军反攻围城天启,李闯令义父留五千精兵守城,自己则率领二万部下转移到了后方——天凉城。
义父乃忠良仁爱之人,他当然知道李闯用意何在,只是不忍城中无辜百姓再受屠城这等无妄之灾。他毅然用五千精兵,挡住了敌军三万兵马月余的攻击。
同年五月,桂西城破,袁乘志率兵回援。敌军久围天启无果,又恐援兵前后夹击,只能放弃围城,退回了南岭。
而此时的天启,残活下来的守城兵将,不足五百。
当所有人都在为敌撤退、天启得守而欢呼时,李闯却于袁乘城回援之前,发来一封军令,给我义父扣上了叛军投敌之名。
义父一生忠肝义胆,最是不能忍受之种莫需有的罪名,最终自刎于天启城楼上,以表忠义清白之身。
义父身死,李闯仍不肯罢休,暗中派人围杀李府。
危难之时,府中亲卫拼死护着我与干娘红娘子逃了出来。逃亡途中,干娘为了保护我和李家幼婴李光,死于追兵之手。
那夜,天启城外风神庙,我抱着李光,面对着数十个追杀而至的死士。本以为李家香火就要在此断绝,却没想到,临死之际,袁公赶到,救下了我与幼弟。
得知李家变故后,袁公心灰意冷,不愿再与李闯为伍。当时李闯如日中
天,号称雄兵百万,袁公自知不是李闯的对手,加上多年征杀,他已厌倦了这种杀戮征伐生活。于是,袁公当即解散了军队,带着亲信、部下以及挚友亲人,隐姓埋名于五云山之中。
李素仙和承一凡没有打断,因为他们知道故事才刚刚开始。
先师袁公对我义父之死一直心存愧疚,尽管我们都知道此事与他无关,但他还是一直生活在自责当中,他一直认为:“当时如果能早一天回到天启,李家或许就能逃过此劫!”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先师对我和李光疼爱有加,甚至比他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疼爱,特别是对令弟李光更是到了溺爱的程度。
“没想到,却是这种溺爱毁了李光一生,也让李家背上了忘恩负义的千古骂名啊!”
此时投幕上出现了一个年轻俊美的男子,身穿白色长衣,风度偏偏,气态非凡。只是这个画面却随着李遗的叹息声停了下来。
与此同时,李素仙的脸上也露出了不悦之色。投幕中的男子,他见过,那是李家的先祖,虽然没见过其人,但是李家祖堂里面有他的画像。
而让她觉得不高兴的是李遗最后的那句话:“让李家背上了忘恩负义的千古骂名!”
李素仙知道这所谓的千古骂名,就是他爷爷所说的,三百年来无法回五云山的原因。只是“千古骂名”四个字从这位所谓的李家先人嘴里说出,却是她所不能接受的。
或许是因为此时李素仙他们的意识是受灵识影响的原因,那名叫做李遗的灵识好像能看穿李素仙的心事一般,礓笑着说道:“不急,你且认真听我把故事讲完。”
李遗说完这一句话后,没等李素仙回答,继续讲道:
幼弟李光,自小聪明,相貌出众,才华更是了得,与义父当年相比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李家有后人如此,袁公自然满是欢喜。更是将自己所学相授与他。
李光性子随义父,好文不爱武,对权谋之道、领兵之法、经商之理、都非常感兴趣,也很有天赋。
可能是因为李光长得太像义父的原因,袁公每每见到李光都会想起义父。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恩师一直不肯让李光学习“权谋之道”
!
当时五云山赵家在风水和权谋方面的造谊都很深。
赵乾、赵坤两兄弟与李光年纪相仿,三人感情自小打好。便在私下偷偷将权谋之道教与了李光。
李光聪慧,豆冠之年竟已习得了一身的本领。不管在哪方面,他都出类拔萃。只是山林生活简朴,李光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
十八岁成人那年,他终于忍不住向恩师提出要入朝参加科举。当时已康熙元年,李闯早已不在人世,按理说李家的事应该已没人会在意,即便李光要入朝为官,那也没有什么不可之处。
可是先师不知为何,却是勃然大怒。我从来没见他发过那么大的脾气。盛怒之下,袁公不仅没让李光出五云山,还颁发了一道指令:“凡五云山人氏,永不入朝为官,永不领兵作战,永不入世为商!”
指令之中同时印上了先师和我,以及何铁手、叶高宗、李光、赵一、金无常五人的心头之血,并施上“誓神咒”!
“誓神咒?”承一凡忍不住问了一声!
“没错,就是誓神咒!”那个叫李遗的灵识仿佛知道承一凡要问什么一般,继续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