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大比人非易,十载寒窗我亦同。自古搜遗多取中,总求心术对苍穹。
为了不辜负考生的寒窗苦读,每一个考官曾经也是考生中的一员,所以阅卷时都格外认真。
考生考完,如释重负。但是此时的考官们却正是忙碌的时候,挑灯夜战,看得眼睛都花了。
京师的乡试,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钟离,副考官是翰林大学士张涛。
除了两位正副主考官外,京师还有九位同考官,这比其他府道的同考官都要多出三位左右,这九位同考官是由巡按御史推荐聘用的推官知县及文学教官,推官、教官都是别省的。
考生的试卷就是掌控在这两位主考及九位同考官手中。
在阅卷过程中,主考和同考官有明确的分工。
去留在同考,高下则在主考。
这样解释,同考官从一万多考生试卷中选出优秀的试卷推荐给主考官,主考官则在推荐的试卷中最终确定录取生员,确定录取生员的名次。
考官的评阅从景恒他们第一场考完就开始了。考生在考场作答完毕的试卷叫墨卷,考官阅卷并不直接阅墨卷,而是由书吏用朱笔将墨卷重新抄写一遍后,手抄本送呈考官阅卷。
这就是“朱卷”。考官阅朱卷,觉的写的好就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荐卷”。
为了阅卷速度,考官们包括同考官和正副主考官阅卷都是着重看第一场四书五经的考试,这第一场考试的好坏几乎决定了考生本次考试的成败,至于后面几场考试虽也重要却并不如第一场这般重要。
正副主考官一般只阅“荐卷”,从考官的荐卷中选择良好优秀的批中,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被“荐卷”的试卷就绝对没有机会了。
在阅卷完毕,按照规矩,正副主考官有义务在没有被荐卷的试卷中搜检复阅的,运气好的,会被正副主考官欣赏,但是这也只是理论上,阅卷工作辛苦,正副主考官并不一定会去搜检落卷。
但在这里,休想。因为此次担任主考官的,是礼部侍郎钟离,人如其名。做事相当钟正认真。
下面的考官们,都领教了此人的较真。
在阅卷过程中他三番五次重申,要求考官们认真对待每一位考生的试卷,力求将有真才实学且合乎要求的考生选拔出来,让他们出人头地。
他不仅督促同考官们认真阅卷,自己也严格把关,对每份试卷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
“此释义做的不错,可为上。不过文章差了点意思,少了点火候。”
钟离撇撇嘴道。副考官笑道:“钟大人眼界颇高,这乡试举子的卷子少有文采能入大人眼里的,也是常事。”
钟离拿起整理好下一份荐卷
“此篇文风沉稳,破题有方,看得是下了功夫的,可以考虑前三甲。”
钟离看着手上的文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从这个角度,用曾夫子的话去解释,稳中有度。
钟离往后翻看了一下策论,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道比较有难度的题目。往下看解答。
整篇文章三处论点,有理有据,肯定了三策的价值。又通过两个不同朝代不同场景下使用情况,最后把结合,放在本朝上。
“然吾以谓太祖之霸在增修国政、国势既固则外交之术无往而不宜、且其时天下方以诈力相高、而北武又介居大乾、行其狡黠之计以取利一时可也,所谓贼。
若北武之在前朝、窃谓虽好汉物亦不至遽即於靡弱。何也、匈奴界处北陲、刚猛忿鸷出於天性、岂独其习俗使然哉。设汉不自谋所以御侮之方、而专务出美善之物以疲人之国、吾恐财产耗竭而边郡之寇掠自若也。”
好一个“国势既固则外交之术无往而不宜、且其时天下方以诈力相高”,钟离赞道,”此篇可以为解元!”
主考官的话引起了其他考官的主意,众人纷纷聚到一块。
“好文章”
张涛赞道。
接着看了景恒的释义,连连点头。当看到策论时,更是看得如痴如醉。
朝着钟离拱拱手道:“大人好眼力,这份确实当为解元。”
钟离见猎心喜,打开景恒的诗词,看了后怔住。唤来众人,众人也是相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