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响亮的唱名,让老百姓个个情绪激动,紧张到无以复加,他们又惊又喜,一个个的再度跪在地上,不住地叩头。
“都平身吧。”
百姓们个个起身,但却手足无措,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更不是。
赵昀见此,微微一笑,道:“你们都坐下说话吧。”
赵昀的亲切态度,让百姓都是渐渐的不再那么拘谨无措,情绪慢慢平复,但仍是激动。
赵昀见一老人颇有眼缘,便对他问道:“老人家,你高寿啊,家里几口人?”
那老汉拉着五六岁孙子的手,说道:“回陛下,小老儿今年五十三了,家里就我和孙子两人,小老儿的妻子,儿子,儿媳,他们不是饿死就是病死,都走了。”
赵昀听了,心里不由得也是有些悲叹,没想到询问的第一个人就这么惨,本想喜气洋洋的和百姓来一段谈话,现在看来是不能了。
又是一番深入的了解,拉家常,赵昀得知这老汉祖籍竟然在开封,以前甚至还是一个不错的富有人家。
不过后来靖康之耻,全家逃到了这里,百年下来却成了破落户。
老汉谈起往事,不由得心中悲叹,不过又转念大笑,说道:“陛下,您推行耕地到户法,老汉家里分得了三十亩田地,再也不用给人当佃户了,等我这孙子长大了,娶了媳妇,小老儿就又有希望了。”
赵昀也是为老汉高兴,又问道:“老人家,你还想回开封吗?”
老汉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摇头说道:“不想了,小老儿在这里土生土长了一辈子,这里就是我的家,再回去反倒成了外乡人。”
赵昀点点头,也认可他的说法。
赵昀又问道:“那你希望朝廷北伐吗?”
文武百官当中,支持北伐的官员不多,呼声不高,很多人甚至只是迫于压力才跟着喊几句,却从不主动,赵昀此时难得与老百姓开怀畅谈,自然也想了解百姓的心声。
老汉沉默了一会儿,摇头说道:“不想。”
赵昀颇有些惊讶,“为什么?难道你不想朝廷光复故土吗?那是我们的土地,现在被金人占据,难道你不想把他们赶走吗?”
老汉道:“陛下,小老儿当然想咱们大宋越大越好,可老汉也知道那金人残暴,对待百姓那是烧杀抢掠,在他们治下,百姓一定苦不堪言,比我们更加不如。
如果我们大宋打过去,把那些土地收回来,朝廷一定会加重税赋,在我们这边收税,然后又去救助那边,这样一来,老汉的日子可就又要紧巴巴,难活了。”
赵昀有些惊讶,没想到这乡间老汉,竟然也有这样的见识。
“老人家,你这番话是听谁说的?”
“陛下,这不用听谁说,人之常情嘛,老大家里穷,老二家里富,当爹娘的看不过去,当然想帮衬一下老大,可爹娘手里又没钱财,那就只能厚着脸皮去问老二要了。”
赵昀听了,没有说话,又看了看其他百姓。
赵昀道:“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
其他百姓没有说话,一个个低着头,不敢说,但是从他们的神情表现来看,他们对北伐也没有太大的热情。
赵昀心中悲痛,时间果然能磨平很多东西,一百年了,老百姓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生活,对北伐已经没有那么大的热情,怪不得百官很多人也有如此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