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秦汌)_第二卷:弘治中兴 第五十九章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1 / 2)_关于我穿越大明当皇帝这件事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二卷:弘治中兴 第五十九章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1 / 2)

朱祐樘决定将大明京报的权利收回中央,这样以后自己想刊登什么就刊登什么,想把发行权给哪家报房就给哪家。用新式的舆论宣传工具打倒旧式的靠聚会和揭贴的旧式宣传工具。

只不过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全国有可能会有十几万人失业,通政司没有发刊的权利后,就不需要提塘官了,全部裁撤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朱祐樘也说不准。后世鼎鼎大名的闯王李自成就是干的驿站小卒,因为失业偿还不起债务才迫不得已杀官起义。但朱祐樘肯定的是这回裁撤全国小吏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的,就算真的有,以大明现在的国力处理一些流民起义还是绰绰有余的。

下朝之后,朱祐樘赶紧跑回暖阁去看苏茵,而内阁则会同六部商议兵部尚书人选以及京师报社第一任社长。

朝堂上朱祐樘又提拔了谢迁为兵部左侍郎并且入阁参政机务,这无疑是壮大了次辅徐溥一派的实力,因此这一次兵部尚书的人选以及京师报社的人选无论如何都要让刘党推荐亦或者从刘党出身。

这种道理徐溥也明白,刘党现在已经势大力强,这两个职位绝不能再让他们捷足先登,否者以后再想掣肘他们就难了。

伍准被缉拿,张鹏被清抄,这两位给刘吉重要敛财的官员倒台,刘党是痛心疾首啊。

推举官员任职是明朝主要官场制度之一,这种推举商量的方式又不同于内阁主持的廷推,这次讨论由内阁首辅刘吉和内阁次辅徐溥主持。

“既然人都来了,咱们就开始讨论吧,每人都将想推选的人名写在纸上,最后哪个人名出现的次数多,就推举哪人。怎么样?有没有有哪里不懂的地方或者是反对的,都说说吧!”说话的人是礼部尚书黎光,刘吉从昨日的事件打击还没有缓过来,因此并没有发言。而黎光为了避免次辅徐溥抢占先机,先行发言道。

在下面的谢迁听见,不禁眉头一皱,刘党打的算盘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今日参加廷推的人选有一大半都是刘党的人,就算是自己真正写了推举人的名字,票数最多自然都在刘党那边,肯定不通过。而刘党那边推举的人自然就能以绝大票数胜出,但是这种办法明面上又让人没有理由拒绝,因此谢迁只能低头默认通过。

这种目地徐溥自然也知道,因此也没有投反对票,众人一致通过。

果不其然,在众人纸上写的推举人名字以刘党推举的高莆以绝对性的优势胜出。

刘党首先推荐的人选,是担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高莆。

高莆景泰五年举进士,廷试第一当甲及第,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

自万安倒台刘吉担任内阁首辅后,高莆经常往刘吉府宅跑,大概是送了不少礼,刘党懂得都懂。让他担任兵部尚书没准就是下一个张鹏,不怕他不听刘党的话。

听到选出来的是高莆,刘吉精神一阵,对啊!张鹏不过是自己一个棋子,倒台就倒台了嘛,重新培养一个不就得了?只要首辅的位置上一天是自己说明自己就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刘吉拍了拍脸,清醒了一下,开口道:“这次廷推出来的人高莆,票数最多,按照事先讲的,兵部尚书人选就他吧。

谢迁一听顿时忍不住了说道:“好一个廷推,谁不知道高莆是你们的人?”

兵部左侍郎喝道:“谢迁!你说话可要是负责任的,陛下最忌讳结党营私,而且还是刚刚颁布了法令。什么叫是我们的人?你这是将结党营私的罪名强行加在我们身上!”

谢迁正要说话又被礼部尚书黎光打断道:“谢迁你今日必须把这个话说明白,什么叫是我们的人?我们指的是谁?刚刚廷推的方法我就说了,有什么反对不满的可以说出来,你刚刚怎么不满?现在按照规矩选出来了你又不满意,你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你这个话说不清楚,我与你没完。”黎光说这个话时,瞪大眼睛,已经透露出杀气!”

谢迁是第一次担任中央六部中的官职,对刘党所作所为也是第一次亲眼目睹,心里本就忿忿不平。再加上自己正要说话被黎光拦腰打断更是火上浇油,怒道:“你问问在座的每一个人,高莆是不是与你们亲近的很?你们借着这次廷推的名义顺水推舟的推举他是何居心?我看不过去你们的阴险勾当自然就要奋起反击,黎光怎么想杀人?干脆动手便是,用不着危险我!”

“谢于乔!”刚刚沉默不语的次辅徐溥终于说话了:“这是公议!没有人想杀你,况且我们推举出来的人最后是要送到陛下那里的,最后的拍案权在陛下手里,高莆最后能不能担任兵部尚书还是未知数!黎光既然廷推是大家商量着来的,你好好解释就是,用不着生气。”

面对着的是次辅徐溥,他的这番话,刘党等人的气焰俱都消下了许多。谢迁是今早刚刚入阁,还不熟,屁股还没坐稳。跟他嚷嚷还行,但徐溥说话刘党不得不思量思量,毕竟人家是次辅。

黎光忍着心中的气望向了刘吉,刘吉微闭着眼睛没有搭理他。

这时工部尚书王恕说道:“徐阁老言之有理,为何推举高莆,还请说说吧!”

王恕名声大的很,又是一个狠人,而且他说的话也不容反驳。

黎光只好老老实实的替刘党的人说道:“高莆担任左佥都御史已有五年之载,一直兢兢业业,刚正不阿,由他担任兵部尚书是我大明之福!皇上之福!百姓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