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平行空间来客)_第750章 849漕粮海运(2 / 2)_隆万盛世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750章 849漕粮海运(2 / 2)

        这次水患如此之大,而大量漕船还都堵在淮安一带,今年的漕粮肯定是完不成转运额度了。

        魏广德拿着这份奏疏想了想,折好收入袖中,他不打算直接递上去,而是要拉几个盟友一起联名上奏。

        不行的话,就给漕运衙门定下个标准,每年运送漕粮中留下一定数量的漕粮经海运北上进京,哪怕数量少些,几万石也行。

        以前魏广德就考虑过怎么打开漕运这个口子,让商船走运河,漕粮改海道,所以就收集了不少数据,这次一提笔感觉就停不下来,一气呵成把奏疏写完。

        而当他进入内阁,真正看到各地上报的灾情后,他才有了更多的感悟,这大明朝能挺着这些灾害过了二百多年,那是真不容易的一件事。

        “芦布。”

        回忆了记忆中明朝海运的情况,其实从洪武到永乐,朝廷都没有放弃海运,即便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大力开挖运河功成,明朝依旧存在海运漕粮,而彻底终究则是在永乐和天顺之间的事儿。

        写到后面,魏广德又把近十年运河因黄河侵扰导致漕粮漂没,漕军死伤惨重的数据写了上去。

        写完这些,魏广德无非就是要让隆庆皇帝明白当初是怎么回事,是运河初成河道畅通,所以朝廷在经过数年尝试后才停罢海运致力于河运,而非一直都是河运为主。

        念及此,魏广德走回书案前收好公文,铺好纸准备写一封奏疏。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既然有心推动海运,那何必还让工部找潘季驯治水。

        永乐十年,尚书宋礼力陈海运之弊,提出调整河海并行的漕运方式,加强河运漕粮的比重,建议三年两次海运,调拨镇江、凤阳、淮安、扬州及兖州粮食一百万石,从河运至北京。

        想了很久,魏广德依旧觉得两难,不好选择。

        其实现在的形式和那会儿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局面,那就是运河已经无力保障大规模河运。

        古语有言,“变则通,不变则壅;变则兴,不变则衰;变则生,不变则亡。”

        魏广德对屋外大声唤道。

        话音落下是,芦布的身影就已经出现在值房门外。

        只有海运的航路成熟起来,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朝堂上那些大臣,特别是户部那些天天和数字打交道的官员就会发现,其实海运比河运更加经济,即便承受海运有失的风险,但综合来看依旧优势巨大。

        早在洪武六年,一些大臣针对海运辽饷失事的事件,建议在北方地区屯田,以减少漕粮调拨,朝廷于是自次年起大力推广屯政,“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

        是想,若是连续两三年漕运断绝,京城粮食见底必然引发大乱,若是朝廷有海运抵京的漕粮,必然可以稳定住局势。

        二是河运由淮河、黄河至河南阳武,然后派发山西、河南丁夫,陆运170里至卫辉入卫河,最后到达通州;

        河运畅通就进行大规模河运成功后,永乐十三年三月,“遂罢海运”、“海陆并罢”,仅保留遮洋总运送辽、蓟粮饷,每年于河南、山东、小滩等水次仓兑粮三十万石,部分输往天津,大部由直沽入海输往北京。

        明初的海运主要服务于军事征伐的需要,为消灭残元势力提供物质保障,远距离的漕粮运送多通过海路进行,其海运仍沿袭元代路线,所以漕船延期、漕粮漂没、运军溺死等海运艰难之状与前代无异。

        总之,自洪武初年到成祖肇建北京,虽然一度罢黜海运,但总体而言,运输方式仍承元人之旧,仍实施“水陆兼挽,参用海运”的运输方式。

        而朝中话语权最重又和他关系好的,也就是内阁的陈以勤和殷士谵,除此外魏广德还打算把朱衡也叫上,其他六部的官员,魏广德就不打算联络,有这三位联名已经足够了。

        到洪武三十年,辽东军饷出现了赢余,朝廷不再需要海运济辽,这才停止向辽东海运漕粮,此即为第一次停罢海运。

        大明一直在通州等地储存大量粮食的习惯,而且最低要求是储备三年的粮食所需,其实就是预见到这类事情,同时也是为北方随时可能爆发的大战储备的粮食。

        事后仔细又看了看,感觉没什么值得修改的,这就算定稿了吧。

        想到起运地,魏广德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淮安那里,现在大量漕船拥堵在那边,若是让他们改道出海怕是不容易,但是若是江南其他府县调粮,估计也凑不出多少了。

        三是开辟了从临清仓向北京运送河南、山东粟米的运道。

        摇晃着脑袋,魏广德觉得这些事儿还是不能光靠想,得想办法实践,那就是从长江口附近派出海船沿故道探索,确认航线的安全性,元朝都能办成的事儿,没理由大明朝搞不定。

        不过后两者均为民运,在运量与专业程度上远不如官军海运重要。

        反对海运者不是一直拿内河航运安全说事儿吗,魏广德就在奏疏里把漕运的风险也详细写出来,让人看后就能明白,其实河运和海运一样,都是有风险存在的。

        不过当时的漕运线路主要有三条:一是江南漕粮海运北上,每年达100万石,于是在北端的直沽尹儿湾城建百万仓外,又在南端的嘉定县青浦“筑土为山,立堠表识”。

        京师南迁重回南京,北方漕运就可以避开。

        除了起运地官府外,还有漕运衙门,现在大明朝也只有他们有船,特别是沙船,这东西可以快速改造成海船。

        而且因为魏广德有在商行参股的习惯,所以他把知道的,松江、太仓、通州、泰州等地有沙船,淮安有海雕船,通常由海路至山东蓬莱贸易的事儿也一并写上,要知道这里离天津并不远。

        后世河运是什么时候逐渐衰退的,那其实是在九十年代以后,随着铁路大规模建设,铁路的优势取代了河运。

        “海道多潢,犹陆地多歧,海人行海,犹陆人行陆。傍潮而行,非横海而渡,今踏出海道,傍非若浮,沙疏土崩,决无常之可虑也。”

        毕竟今年的赋税已经收了,地方上的粮食已经起运,府库里也不会剩下太大。

        当然,朝廷也不会因为今年漕运中断就马上闹出大乱子,通州大仓还有大量存粮,足够支撑京城食用两年以上。

        等人进来后,魏广德就对他说道:“你出去联系府中家人,让张吉给工部尚书朱大人那边下帖子,今晚我摆下酒席请他喝酒。”

        “是,老爷。”

        芦布答应一声就出去传话去了,而魏广德也起身向殷士谵值房走去,陈以勤和殷士谵那里,还是自己亲自过去邀请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