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曰“杀降不祥”,也就是屠杀俘虏是不吉祥的事情,不过仍旧有少数情况之下,统帅会选择屠杀降卒,历史上屠杀降卒最出名的当属白起,在长平之战他屠杀了40万降卒,被称为“人屠”。
降卒都是没有反抗能力的人,屠杀起来毕竟容易,一般都是采用坑杀的方式.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坑杀”就是挖一个坑,然后把人活埋下去,实际上并非如此。
在古代的记录其实写作“阬杀”,而不是“坑杀”。
如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已拔,皆阬之”的记载。
这个“阬”与“坑”的读音一样,但它只的“城墙中设置的洞口,也就是城门”的意思。
实际上,所谓的坑杀并不是看字面意思进行理解,真实意思是指古代军队打仗后将敌军杀死后把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
古代中国军队作战有一项惯例,战胜的一方将战败一方阵亡者的尸体堆积在大路两侧,覆土夯实,形成一个个大金字塔形的土堆,号为“京观”或“武军”,用以夸耀武功。
当年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其实就是筑京观。
至于杀俘不祥说法的流传,无非是两个效果:一是对手觉得你“坏规矩”,也用同样惨烈的办法报复你;二是对手觉得投降也没好处,以后和你死战到底。
当然,道德和宗教观念也很重要,主要是因为这种行为被视为不道德和残忍。
俘虏已经投降,再杀他们被认为会带来不好的后果,杀俘虽然有时也是一种心理战策略,通过展示对敌人的残酷来震慑对方,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方的强烈反弹和复仇心理。
也是因此,古代的将领在决定杀与不杀时,就需要综合考量得失才能做出决定。
当年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万,考虑的无非就是彻底动摇赵国的根基。
事实上,也是因为长平之战,赵国再也没有恢复过来,成为战国七雄中被踢出局的一个。
当然,白起最后也因为长平之战的后续余波而被迫自杀。
是的,一代名将白起在长平获得空前的胜利,但他的结局也和此战紧密相连。
长平之战后,白起就想一鼓作气灭掉赵国,因此长平大战后赵国虚弱不堪,还没有组织起军队守卫邯郸。
而其它五国更是没有回过神来,甚至更加畏惧秦军,此时伐赵必胜。
但是范雎认为此时不该灭赵,以免五国来攻,于是秦王让白起回师。
白起搬师回国后,秦王又改变主意,认为应当灭赵,要白起领兵出征。
白起认为战机已失,再攻赵必败,于是不同意出战。
秦王就派别的大将领兵伐赵,结果战败了,又引得五国合纵伐秦,直逼函谷关。
秦王让白起领兵拒敌于关外,白起说守函谷关用不着我,一大将足矣。
果然蒙鹜将军守住了函谷关,但秦王认为白起不听话不好驾驭,于是赐死了白起。
其实传闻白起自杀,但实际上是用秦王剑自杀的。
也是因此,凡杀俘者,反对之人必以白起之例劝说。
不过,此时的李成梁急于平定缅甸,自然需要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他还指望着那些战俘能够乖乖听话,帮着明军搬运辎重,所以选择以雷霆震慑他们。
至于其他的,已经顾不上了。
手令写好,马上就派人送到罗汝芳手里,要他尽快执行。
这样的手令他写了两份,其中一份是直接交到俘虏营将官手中,他也担心罗汝芳不愿执行这道命令和他扯皮。
至于隐瞒,李成梁想都没有想。
这样大的事儿,是瞒不了人的,与其偷偷摸摸不如做的正大光明。
反正只要缅甸的事儿处理好,李成梁相信京城里的张居正和魏广德会帮他擦好屁股的。
实际上,他还在幻想另一个人,那就是英国公家族。
公元1410年,即明永乐八年,明朝大将张辅征讨交趾,与季扩战于虞江,大败陈季扩。
季扩恐惧,夺路而逃,明兵追至古灵县及会潮、灵长海口,斩首三千余级,俘获其将军黎弄,战后杀死两千多名战俘“筑京观”。
当然,张辅敢正安,他李成梁还不敢把这些俘虏杀掉以后也这么做。
李成梁下达命令后,消息很快也在军中传开,自然引得众将惊诧莫名。
虽然不断有人前往中军大帐劝说,但是李成梁全然不听,依旧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下去。
即便在外督军的沐昌祚也赶回来,和李成梁争执一番后,也是没法说动李成梁改变初衷。
而还滞留在潞江城的罗汝芳看到李成梁的命令,也是大惊失色。
急忙给李成梁写信求情,其他的可以答应,但杀俘之事万万不可。
只是,当他的书信送出不过一天,他就接到消息,俘虏营那边已经按照李成梁的命令斩杀了千余缅军战俘。
而此时,明军已经团团围住了盈江渡,罕拔和孟波罗动作终究慢了一步。
此时过河缅军不过三四万人,江边尚有数万人来不及过河。
明军在佛朗机炮和鸟铳的掩护下,不断收割缅军士兵的生命。
在这样的压力下,剩余四万余人最终在罕拔率领下,向明军投降。
至此,莽应龙亲率十七万大军主力已经在李成梁的步步紧逼下灰飞烟灭,残余不过五万人狼狈逃往南牙关。
“什么,缅王退却方向是孟养、贡章?”
莽应龙带着儿子和残余军队离开南牙关后,明军马上也紧随而至。
斥候很快就发现了大队缅军的撤退方向,回报到李成梁这里。
说实话,莽应龙的撤退路线有些出乎李成梁的预料。
在他看来,走汉龙关无疑会最快回到缅甸去。
而有大儿子李如松坐镇,只要明军仅仅跟随缅军溃兵,是完全可以在汉龙关外围歼缅军主力,擒杀缅王莽应龙的。
可是,莽应龙不按常理出牌,居然选择绕路逃跑。
现在南路的情况,李成梁只知道明军已经抵达汉龙关城下,但缅军抵抗顽强,没能破城。
至于关外李如松部,现在还没有消息传来。
有汉龙关阻挡,明军南北两部通信不畅,很难联系。
汉龙关那里,可还有缅军数万人。
屏退斥候以后,李成梁马上派人叫来五子李如梅。
现在李如梅年龄不过十三,按照此时看法依旧是少年。
不过将门出身的人,对此却不以为然。
实际上,现在李成梁已经再给儿子们累积功勋了。
之前,李成梁把三个儿子都派出去了,留下老四李如樟在身边效力,还有老五李如梅,就在中军帐行走。
“父亲。”
李如梅进入军帐,立即行礼喊道。
“好了,今日叫你来,是给你交代个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