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后世传闻山西富商把银子熔了直接倒在地窖里,即储存银子还防盗抢,魏广德不由得想到后世的金融工具,看能不能想点办法,把这些窖藏的银子弄出来。
别看官府已经想方设法把市面上的银锭收回铸造成银币,但是地下隐藏的东西,还真不是那么好容易拿出来的。
别忘记,大明已经承平近二百年,世家大族的底蕴不是那么容易掏出来的。
伸手揽过夫人,虽然徐江兰年愈三十余岁,但保养的极好,举手投足间尽显成熟夫人风情。
魏广德虽然抵抗不住少女的诱惑的,但对于熟女风情也是没有丝毫抗拒之力的。
一夜无话,很快就到了第二天。
魏广德起来洗刷后,打了套拳锻炼筋骨,吃过早饭也没急着出门恶,若是先去了书房。
写了几封书信,一封自然是送到南京魏国公府上的,一封是九江,给自己父亲的书信。
另外几封书信也会送到九江,但不会直接送出去,而是让自己父亲斟酌着考虑。
都是这几年致仕回乡的官员,凭借着官身,倒是最好挂名那些田地的人。
都已经不在朝堂,手里田地多一些少一些也就无所谓,不怕民间非议。
还有他这位阁老在,也不怕那些官员起什么心思。
书信,魏广德直接交到夫人徐江兰手里,由她安排人往南边走。
做好这些,魏广德这才出门,坐上轿子往皇城赶去。
魏广德进入值房,刚拿起送来的茶盏还没喝,芦布就去而复返,手里还拿着一份纸笺。
“老爷,只是首辅大人那边送来的,说是草拟的奏疏,请你看看。”
魏广德伸手接过来只看了眼,就对芦布说道:“我知道了,你下去吧。”
手里的,正是张居正草拟请求福建全面清丈田地的奏疏。
这份奏疏当然不会是昨晚才写好的,而是老早就已经完成,只是不断进行修改,甚至可能还接受过张四维、王国光等人的意见,最后才出现在自己手里。
魏广德对这份奏疏没什么意见,只是简单看了一遍就放到一旁。
也没有开始处理公务,而是拿出一张纸条,快速书写了几段话。
这是要交给兵部,让他们行文发到西南去的。
为了保证大明元宝在缅甸等地的流通,自然也要禁止缅甸国内使用银锭。
这次,俞大猷在东吁城缴获的黄金白银全部都要运回大明,甚至是铜料,以后缅甸开采的金银铜等贵金属,全部由缅甸地方官府收购,运回大明铸造钱币。
想了想,魏广德把写好的纸条放在一边,又拿出一张铺开,给户部写了张条子。
要户部预支二十万两银子发往西南,用于军方在缅甸的军费。
这笔银子,以后可以从缅甸交回的金银当中扣除。
总之,先把大明的元宝流通到缅甸,逐渐让当地人也和大明一样习惯使用大明的钱币。
潜移默化中,也能提升缅甸人对大明的归属感。
实际上,虽然大明民间已经接受了朝廷铸造金银币的流通,但是因为地域的优势,大明通宝的金银钱币现在更多还是在北方流通,南方还是偏少。
今年南京户部已经开始不再局限只铸造铜钱,金银币也开始铸造,相信几年后南方也会更大范围普及金银通宝。
整顿币制看起来似乎是个小事儿,但实际上在银本位体制下,对于庶民的影响力太大了。
魏广德可不愿意治下百姓还会因为钱法而被不法商人肆意盘剥,他们操纵银价肆意掠夺农民的利益。
甚至,魏广德已经在设想当朝廷财政宽裕后,按照现有的等级,在夏秋收粮时制定保护性价格,避免米商操纵米价,让农民吃亏。
官府制定的收购粮食的最低价,就必须官方能拿出大笔银钱作为支撑。
否则,单纯只是定出个所谓最低价格,而不敞开收购,到时候农民必然还是只能吃哑巴亏。
因为官府的价格根本就不能把收成变成钱,到时候面对需要缴纳的赋税,百姓就算再不甘也只能接受粮商给出的收购低价。
只不过魏广德不知道,明廷就算发布这样的条例,到时候地方上又会生出什么对策。
纸条写好,魏广德交来芦布,让他马上安排人送出去。
等芦布离开后,他这才开始今天的办公。
随后两天时间里,整个大明朝堂似乎被按下暂停键似的,许多衙门的公事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
因为官员们走进衙门后,大多都聚在一起商量着福建清丈之事。
大明的田地都在谁手里?
宗室、军屯和士人占据绝大部分,自耕农反而越来越少。
宗室有祖制护着,是不用缴税的,所以他们不怕。
军屯,名义上是军户,实际上是勋贵在控制,已经如同私田般被瓜分殆尽。
士人,自然就是民间士绅阶级和官员了,这次清丈对他们来说影响可谓不小。
“老爷,首辅大人在门外。”
芦布刚抱进来一摞奏疏,走到门口又倒了回来,小声在魏广德耳边说道。
“他不是召进宫里了吗?”
魏广德低声问道。
“有一会儿了,兴许已经回来了。”
芦布小声答道。
“他若过来,让他直接进来就是。”
魏广德吩咐道,“他若进来,看住外面,不准有人靠近。”
等芦布出去以后,只片刻张居正就走进屋里。
“叔大兄。”
魏广德拱手道。
“善贷,清丈之事宫里已经批红了。”
张居正开口说道。(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