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木子蓝色)_第923章 功高难赏(1 / 2)_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923章 功高难赏(1 / 2)

长安,

    门下政事堂内,

    尚书右仆射皱着眉头看着手上的折册,这个武怀玉怎么总那么能搞事情。

    张士贵龚州横扫东西垌獠蛮,是温彦博提出让他检校桂州都督,把在桂州二十八年的李袭志召回朝。此举其实也是暗里冲着武怀玉去的,张士贵这禁军大将可不是武怀玉的人。

    “流州大捷,福州都督钱九陇可有相关奏报?”温彦博开口,语气里带着几分置疑。

    不是他故意针对武怀玉,实在是让人难以相信。

    武怀玉路过鹭岛,结果就那么恰好龙溪山越造反,然后武怀玉以三百牙兵破五千獠蛮,结果又迅速收复龙溪,雷霆手段,让皇帝在九宫山直接下诏,把闽地五州划给岭南,还在流求岛新设流州,设立福州都督府,

    武怀玉接下福府六州后,迅速扫荡,诸山越纷纷归附上供纳税,山越的凶悍野蛮到是一点都看不到,尽是恭顺有加了,

    这才多久的事,

    武怀玉又跑到流求去了,还马上就以两千兵破二十一族六千岛夷,紧接着又扫荡攻占了二十一个寨子,俘虏九千余岛夷,

    其余十几族八千岛夷纷纷望风归附,上表称臣,贡献版籍。

    前后数战,武怀玉两千兵战死仅数十,却总共斩首三百余,俘虏一万五千余,招降八千余。

    武怀玉用两千这样拼凑的兵,怎么能打出这样的战绩,尤其是这么惊人的战损比,

    另外还有二百五是从澎湖和安平征召的商团护卫。

    “流州刺史汪达,倒是亲身见证者,他的奏报已经到了,十分详细,岛夷各個部族、支族的名字、人口,以及此次战斗的前因后果,都写的很清楚,

    那一战,唐军七万精锐啊,几乎死光了,血流成河,尸骸遍野。

    现在流州城工地上,那一万多岛夷俘虏都在帮忙筑城呢,”

    监察御史那是御史台的人,新任的御史大夫李大亮接过话头,也同意让岭南道监察御史去流州一趟,

    “岭南监察御史一人只怕不够,亚相,我建议御史台再派两个御史过去协助。”

    温彦博不相信,实在难以相信,当年温彦博也是在军中打过仗的,武德八年,他以中书侍郎身份领行军长史,随同出征,集结各路唐军在河东与突厥大战,

    结果一场决战,最终七万唐军精锐几乎全军覆没,他这个长史也成了突厥俘虏,被押到塞外放了近一年的羊。

    妓女的眼中,女人都是会卖的,温彦博这个做过俘虏的败军宰相,便以为武怀玉这战绩如此惊人,一定有水份。

    右仆射这有干涉御史台的嫌疑,甚至还明显对岭南道御史大夫的不信任。

    以战死几十人的代价,击败敌几万人,阵斩几百,俘虏一万多,招安八千。

    仅仅是这些数字,确实够惊人的了。

    就这么一支拼凑的队伍,

    “钱九陇的奏报还没到,”检校中书令马周接话,“不过钱九陇虽是福州都督,但他一直在福州,流求这边的事情他也没亲自经历,”

    就算是岛上一万多头猪,两千人去抓也不容易的。

    马周只是点了点头,“理应如此,可以马上着手安排,虽说武观察兼任七府经略,陛下也授予他承制拜封特权,还提前给了他许多空白告身,

    但事后核查还是该有的,”

    他是见识过战争惨烈残酷的,

    还有二百五是新设的流州守捉郎,都是刚从百姓中招募的新兵。

    温彦博这话让李大亮皱了眉头。

    更过份的是,捷报上说这两千兵,有一千是广州水师营兵,三百武怀玉的牙兵,

    温彦博冷声道,“这个事情还是得严谨一点,按例,战后得派监察御史去核验军功,兵部吏部相关司也要派人去的,”

    打出了这么惊人的大捷。

    “那就从御史台再派一个监察御史南下,”李大亮想了想,最后打算再派一个,他相信武怀玉不会虚报军功,所以这再派一个去,反而对武怀玉是好事。

    民部尚书参预政事武士彟目光一直打量着温彦博,

    要说资历,温彦博可比不过武士彟,

    温彦博原本是罗艺的司马,后随罗艺归唐,温彦博预谋此事有功,任命为幽州总管府长史,不久拜中书舍人。温家是河东名门,他能从罗艺的司马,到李唐中枢,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他兄弟大雅和大有,

    李渊起兵之初,大有大雅被李渊引为心腹,兄弟同掌枢机,李渊借大有兄弟的关系,联络温彦博温大临说服罗艺归唐。

    温彦博善于言辞有好口才,一直深得李渊李世民父子的信任,从武德初的中书舍人,到如今的尚书右仆射,除了中间被突厥人捉去塞北放羊一年,这家伙一直在中书。

    十几年的御用大笔杆,

    武士彟是商人起家,跟名门世家的温彦博不一样,他当初主动结交李渊,后来献家财助李渊起兵,之后也一直是为李渊管理后勤,

    如今两人同为宰相,

    温彦博一直跟武怀玉不和,武士彟自然也就对这个河东老乡没啥好脸色。

    不管当初是因为什么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