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日不落(中华田园牛)_第63章,水泥越多越好(2 / 2)_正德日不落最新章节免费阅读无弹窗_嘀嗒读书

第63章,水泥越多越好(2 / 2)

这东西可是绝对不嫌多的,再多都不愁,除非是大明的基建水平达到了后世的程度了,否则水泥这东西永远都不嫌多,这个行业是一个可以持续几十年甚至于上百年的繁荣行业,比起纺织行业来还要更重要。

“谢殿下!”

杨廷和再次向朱厚照致谢。

“不用谢,不用谢!”

“如果管理工厂有什么不懂的也可以问我,这开工厂嘛,给社会做好事当然是一方面,但也还是要赚钱的,因为只有赚钱了才能够长久的将它给办下去,不赚钱是无法持久的,也只有长久的经营下去了,才能够生产出更多的水泥出来、造福更多的人。”

朱厚照笑着和杨廷和传授起这开工厂的一些经验来,杨廷和仔细的听着,也是时不时的直点头,他看起来倒像是一个学生了。

如果能够将杨廷和拉拢到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这以后自己在朝野上也是可以有不少的支持了。

资本这东西,一旦上路了到时候就根本停不下来。

屁股决定脑袋,以后这慢慢的就会由传统士绅地主阶级的代表转变为新型资产阶级的代表,到时候的政治主张就会现在不一样了。

就会更希望大明能够对外扩张掠夺原材料、抢占更多的市场,以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

现在自己要做的事情,那就是拉更多的人上资本主义的贼船,上了这个贼船就别想下来了。

.....

天津港,朱厚照站在一处高坡上仔细的俯瞰天津港。

这天津港非常的小,无论是港口还是码头都非常的小,此外船只也很少,只有极少数的船只在这里停泊,船只也都不大,都是一些小船。

大明实行海禁,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就一直实行海禁,早期主要是禁止商人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人到大明经商(除了朝贡之外)。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到了片帆不得下海的程度,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同时对于大明的造船技术、造船业的发展也是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即便是海港这里也已经很少能够看到大型的海船了。

“唉!”

“倭寇之患,应该做的是清剿倭寇,而不是闭关锁国,这和缩头乌龟有什么区别。”

看着眼前的天津港,和自己想象中的大港口有着巨大的差别,这就是一个小小的码头罢了,连渔港都算不上。

渔港至少还是有渔船的,这个时代大明人是不允许出海捕鱼的。

“杨逢秋!”

“公子!”

“现在有水泥了,首先就是要将这个天津港给建起来,要充分考虑到以后用于大规模的远洋贸易,有大量的大型船只停靠、大量的货物中转,大量的渔船在这里卸货。”

“要将这个港口打造成大型的港口、集货物中转、贸易、物流运输、船只停泊、休整、维修为一体的综合性大港口,而不是眼前这个小小的码头,船都停不了几艘,而且也停不了大船。”

“以后我们造船厂建造的大宝船到时候可都要从天津港口这里出发走向全世界,将全世界的财富和货物源源不断的运到我们大明来。”

朱厚照向杨逢秋、杨廷和等人描绘起未来的蓝图,描绘起眼前这个小小码头的未来。

听着朱厚照的描绘,众人再看看眼前的小码头,再想想大明一直以来实行的海禁,以及海上肆虐横行的倭寇、海盗。

说实话,杨廷和是不相信的,不相信朱厚照能够实现这样的一个伟大蓝图,别的不说,单单是开海就要面临着诸多的阻力。

朝堂上的那些人是不会允许开海的,尤其是这还是祖制,江南的士绅、商人都是海洋贸易的受益者,他们当然是希望维持海禁的政策,也都暗中支持海盗和倭寇。

他们想要以此来竖立起一道高高的保护墙,将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绝对不会允许朝廷开海的,更不会允许有人分享海洋贸易的巨额利润,即便是天子也不行。

“是,殿下!”

杨逢秋没有想那么多,他只需要听朱厚照的安排就可以了,好好的替朱厚照干活就可以了,至于能不能实现,这不是他考虑的事情。

“另外水泥厂的规模要不断的扩大,不断的提高产能。”

“等产量足够了,我们就可以开始在天津这边修路了,也可以修建天津通往京城的道路,修筑我们大明第一条水泥官道。”

朱厚照俯瞰眼前的天津港以及周围的大片土地,这些土地都被朱厚照给买下来了,以后这里将要规划成为天津新区,用来打造一个新型的工业化、国际贸易化的城市。

【作者题外话】:求票票~~每天三章更新,量大管够